“魯爹爹,您可了解咱們當地一些地名的老故事?比如咱們‘魯沖組’,這‘魯沖’二字,背后可有什么說道?”在總鋪社區魯沖組一戶農家小院里,社區工作人員正在詢問魯爹爹關于魯沖的故事。
一口老井、一座古橋,這些看似尋常的稱謂,往往承載著一段鮮活的歷史、一個動人的傳說,或是一份獨特的地理印記。它們不僅是地理坐標,更是地方文化的活化石,是凝聚社區認同、激發家園情懷的精神紐帶。為深度挖掘本土文化寶藏,講好“總鋪故事”,打造“和美總鋪”新名片,總鋪社區將地名掌故的收集與整理工作列為重點工作。
用心尋訪,傾聽鄉賢記憶。社區組建了專門的工作小組,制定了詳盡的尋訪計劃。首先與熟悉社區人員情況的老干部共同篩選出合適的問詢人選,再按居民組逐一深入田間地頭、農家院落,重點拜訪像魯爹爹這樣閱歷豐富、熟知掌故的鄉賢長者。訪談內容從居民組名稱展開到地方民間傳說,不放過任何一處細節。每一次交流,都是一次珍貴的歷史打撈,工作人員不僅詳細記錄口述內容,更注重收集相關作證線索,如舊圖、族譜片段、老照片等,讓故事不僅有溫度,更有依據。
系統梳理,講好“總鋪故事”。收集來的掌故并非簡單的堆砌,社區將對所有信息進行整理與匯編,結合多方問詢、求證及歷史史料,將總鋪的故事更好講述出來。這些故事將生動展現總鋪社區的地理風貌變遷、先民生產生活智慧、淳樸民風民俗以及深厚的人文積淀。讓社區的過去變得清晰可觸,讓今天的居民能夠真切感知腳下土地的厚重底蘊。
無論是此次地名掌故的挖掘,還是前期村使館的建設,都是總鋪社區對自身文化根脈的一次深情回望,也是面向未來的一次文化筑基。它讓年輕一代能直觀地了解“我從哪里來”,理解家鄉名字背后的分量,從而更加熱愛家鄉、建設家鄉,自覺傳承那份獨特的鄉土情懷與文化根基,為家鄉的鄉村振興事業注入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嚴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