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龍印度象競爭與合作并存
今年5月,李克強總理訪問印度,這是中國新一屆政府總理首次出訪的第一站,對兩國都意義深遠。中印兩國在媒體上常被稱為“中國龍”與“印度象”,近年來都發展迅速,同為世界矚目。
在國際關系研究中,國家間的關系分成4C狀態:合作(Cooperation)、競爭(Competition)、沖突(Conflict)、協調(Coordination)。中印之間的關系涉及到上述國家間關系的所有狀態,被稱之為“4C并存的復合型國家關系”,而沖突和競爭基本在政治和安全領域,協調與合作基本在經濟與文化領域。
□基本關系
4C并存的復合型國家關系
這兩年,公眾對印度的關注比以前高。一個主要原因是,印度是我們的鄰居,這些年變化很大,經濟快速增長、國際地位相對提升。在談論中印關系時,其實包含了兩個問題:首先是正確評估印度的未來,然后才是怎么和印度打交道。
一般來說,在國際關系研究中,我們把國家間的關系分成4C狀態:合作(Cooperation)、競爭(Competition)、沖突(Conflict)、協調(Coordination)。中國和印度顯然不需要考慮全面戰爭的可能性,兩國之間的關系很特殊,涉及到國家間關系的所有狀態,我們稱之為“4C并存的復合型國家關系”。而且,中印關系有國際因素,有地區因素,有雙邊因素。
■沖突
雙邊層面最大沖突是領土問題
在國際層面,中印在大國地位上是有沖突的。誰是發展中國家的領頭羊?誰是發展中國家的后起之秀?誰代表了世界新興工業國家的前進方向?在這些問題上中國和印度所處位置是沖突的,沖突的焦點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問題。聯合國安理會的五個常任理事國中,只有中國不明確表態支持印度入常,但美國等其他4國對印度入常的支持有一個先決條件,即印度可以在這個屋子里找把椅子,但不能說話。也就是說,美國只支持印度成為一個沒有否決權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印度當然不接受。
在地區層面,中印沖突的焦點是巴基斯坦。2010年以前,印度人與中國人接觸時,問的第一個問題是中國干嗎要支持巴基斯坦。這兩年巴基斯坦的情況不太樂觀,印度發展態勢又很好,一些印度人開始認為巴基斯坦不值一提。
在雙邊層面,在中印之間,最大的沖突就是領土問題。中印的土地爭端涉及三大塊區域:東段是印度所謂的阿魯納恰爾邦,即我們的藏南地區;西段是我們的阿克塞欽地區;中段是達旺等幾千平方公里區域。在領土問題上,中印邊界問題特別代表會晤機制14輪會晤后,只確立了一個政治原則,概括起來就是雙方不打。因為這個問題沒法談,一是爭端面積太大,二是雙方立場相去太遠。中國和印度在領土問題上都不愿讓步,因為兩國的法律在這點上是一樣的,政府無權就領土歸屬問題單方面做出決定。
■競爭
印度的國防發展戰略瞄著中國
中國和印度在國際金融體系中是競爭關系。在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美國占16%左右的份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規定,85%的贊同票才能夠通過一項重大決議,美國占16%意味美國有否決權。
中印都是發展中的新興工業大國,面對所謂的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國際經濟體系改革,有很多共識,但這不是事實的全部。原因在于所有權利的上限都是100%,如果中國擴權,必然有人要減少權利。問題是減誰?第一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改革,減的是歐洲國家,其實不是資本下降,而是像中國這樣的國家出資比例增加,實際是擴權了。2007年第二輪改革時,不只是歐洲國家,發展中國家的財力狀況也不一樣,中國能夠承擔的經費更高,相對權重比其他發展中國家大。其結果是,盡管印度的投票份額也在漲,但中國漲到了6%,印度仍在2%。這時候,中印是競爭關系。
在地區一體化機制中,中印也有競爭。比如,在東盟,中國有10+1、10+3,印度有10+6,包括印度和東盟也在談自貿區,而我們和東盟的自貿區已經談成了,這是一種競爭關系,就看在競爭中誰的影響力更大。在區域層面,中印雖然有競爭,但不至于翻臉。
在雙邊層面,中印在防務上也存在競爭。這基本是單方面競爭,中國的國防發展與印度無關,瞄準對象是美國,但印度的國防發展戰略基本是瞄著中國的,中國有什么,印度就要有什么;中國怕什么印度就研究什么,要么進口要么自主研發。
■協調
有矛盾但不至于爆發公開沖突
中印在金磚機制中處于協調關系。今年的金磚國家德班峰會上,發展中國家意識到,總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搶來搶去改變不了基本格局。
面對一個西方主導的國際金融體系,有兩個選擇:一是改變它,擴權。二是另起爐灶。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和南非的辦法就是,除了爭取擴權外,另起爐灶打造一個小的全球金融體系,即金磚國家應急儲備,以及雖然沒有通過但取得重大進展的金磚銀行。在這個關系中,中印關系是需要協調的。因為金磚國家應急儲備一共1000多億美元,中國占40%,毫無疑問有否決權。這樣做的道理很清楚,我不能強迫你做什么,但我要保證你不能強迫我做任何事情。
在地區層面,中印在印度洋秩序、非洲等問題上相互協調。在印度洋秩序中,中印兩國是可以協調的,要協調就是因為有矛盾,但不至于爆發公開的沖突,因為兩國的海上力量都不強。在非洲,中印既存在影響力的競爭,又能找到合作空間。今年德班峰會上提出非洲的工業化問題,中國和印度就都有資源,有優勢。
此外,中國和印度還有很多合作。在國際關系中,中印在氣候、新能源等領域都有合作。在地區層面,中印在一些新領域存在合作關系。而在雙邊層面,中印雙方最拿得出手合作是文化合作。
□基本問題
政治訴求不同雙方反差很大
印度對華的主要政治訴求包括:大國地位、領土問題、巴基斯坦問題。這些訴求都是直接利益,都不可逆,給了就沒法收回去。中國對印度的需求是什么?穩定。這個訴求不是直接利益表述,沒有清晰定義,而且是可逆的,給了可以收回去。中印雙方的反差很大。
中印之間可協調、可合作的領域能否平衡兩者的沖突和競爭?中印的沖突和競爭基本是政治和安全,協調與合作基本是經濟與文化。在國際關系中,高政治就是領土、主權、外交關系,低政治就是經濟合作、人員往來等。顯然,中印在高政治領域中處于沖突、競爭狀態,在低政治領域中是協調、合作狀態。在這種情況下,中印關系最明顯的表現是什么?領土問題暫時不會失控,但有對抗情緒。
那么,中印之間能不能達成共識?在中印關系中,盡管中國實力更強,但印度似乎選項更多。因為中國和印度在國際體系中處于不同位置,中國在美國之下其他國家之上,外交的最核心問題是處理中美關系,印度則排名在中國之后,而且后得不是一位兩位。這就產生一個問題:印度如果想獲得尊敬,不是要超過美國,而是要超過中國,就是競爭關系。在這個競爭關系中,印度可以單干,也可以跟著美國把中國搞垮。可見,從印度的理性邏輯來說,對抗中國是更劃算的事。
那么,為什么印度沒這么干?第一,它沒這個本事;第二,它看重一年600多億美元的中印貿易額;第三,暫時沒必要,因為中美之間沒翻臉。試想,若中美翻臉誰會站在我們這邊?一個都沒有。不是因為它們都喜歡美國,而是所有國家都會想:如果中國打垮了美國,我去討好中國是來得及的;如果中國打不垮美國,我這個時候去討好中國,是要倒大霉的。所以,挑戰者在面對霸主時絕對是孤單的,只要你挑戰成功,立刻朋友滿天下。中國與印度的關系最終將取決于中印今后的崛起。
□未來策略
言必行行必果明確釋放信號
印度有亞太戰略不假,但它的亞太戰略有多重要?客觀講,印度不是亞太地區格局的塑造者,而是參與者和影響者。亞太地區格局基本是中美關系格局,這是能力和歷史等因素共同決定的。之所以要搞亞太戰略,印度更多的是著眼于提高全球影響力。
那么,印度干了什么?一是加強了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連接;二是加強與地區大國的互動;三是在地區關鍵問題上表達積極姿態。
現階段,中國最重要的事情,是在國際層面加大合作;在地區層面去協調,避免卷入非直接相關的沖突;在雙邊層面主要是防止沖突,管理中印關系比發展中印關系更重要。我們一直說“管好”,但要改變一個思維方式,管理好不等于不出事,有時候惹出點麻煩是管理對外關系的有效手段。以南海為例,自黃巖島事件以來,南海問題層出不窮。如果以平靜作為衡量政策的標尺,過去這一年我們的南海政策是糟糕的。但從實效看,我們有相當大的收益。最明顯的是,我們恢復了對黃巖島水域的實控。同時,我們樹立了言必行、行必果的形象。我們把信號釋放得很明確,不要越線,否則我們將采取必要行動。要看到,我們釋放信號時,別的國家一定會反彈,如果我們遏制住反彈,它們就會接受我們的行為規則。
我們對外策略的重新反思是,中國現在是大國,是有權重的,我們要言必行、行必果。這樣才能釋放出準確信號來防止誤判。兩個人面對面,其實是四個人,即我眼中的我,我眼中的你,你眼中的我,你眼中的你,這四個人是不一樣的。中印兩國作為大國,只要把話說明白,很多事情是可以安排的。
中國的外交策略沒問題,但行動上有短處,這是技巧問題,中國不愿意言利。不過,我們注意到一個欣喜的變化,習主席在博鰲論壇上強調,中國將繼續妥善處理同有關國家的分歧和摩擦,在堅定捍衛國家主權、安全、領土完整的基礎上,努力維護同周邊國家的關系和地區的和平穩定大局。這意味著我們的利益邊界很清楚,主權、領土和國家安全不能交易,在這個基礎上才可以談判。我想對印度也是一樣,要明白我們的邊界在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