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陸克文政府發布《國防白皮書》,其中有關中國的論述生硬:中國軍事現代化的步伐、范圍和結構,會造成鄰國的擔憂;對其長期戰略目標,地區國家可能心生疑慮。僅4年后,吉拉德政府的新白皮書就顯示出截然不同的論調:澳歡迎中國崛起,并非僅僅因為這給中國民眾帶來社會和經濟利益,還因為(澳)認識到這為全球帶來好處。
相隔沒幾年的兩份白皮書緣何出現這種差別?發生了什么變化?許多證據表明,如今的中國比當初更強硬。那為何還給出積極評價?
對澳這種最新的更溫和立場,有人提出批評。《悉尼先驅晨報》駐華記者高安西認為,新白皮書說的是朋友間的好話。這反映出面對令人生畏的中國實力,澳在退縮。但另一種觀點是,這份白皮書遠較2009年更務實。若用個合適的詞來描述北京及與其成功打交道的人,非“實用主義”莫屬。
2009年和2013年的區別勾勒出一個充滿更多擔憂的空間。澳一直期待更加融入亞洲的經濟未來,到2013年,這已成現實。與歐美的傳統貿易關系如今被新狀況取代——中國已是澳最大貿易伙伴,且其相對較低的在澳投資正迅速增長。但從戰略上看,實際情況更加復雜。兩份白皮書“人格分裂”般的屬性即是證明。
中國的經濟勢力也能轉化為政治影響力。與過去相比,北京對有意施加影響力的國家握有更多的大棒和胡蘿卜。激怒中國或與之沖突的潛在代價正變得愈加高昂。但澳中的政治體制存在不可回避的差異。雙方的決策機制、政府治理等迥異。對于像澳這樣在經濟上與中國密切融合的國家而言,這是個很難受的位置。
在如何應對一個發展中國家首次成為全球增長引擎的歷史性變遷上,相關白皮書見證著意義深遠且觸及澳國家靈魂的重大爭論。很難對中國采取疏遠和敵對的策略,但對憂患置若罔聞也行不通。未來幾年,這種爭論會變得更加艱難。(作者克里·布朗為悉尼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王會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