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點在于,生與不生不完全是經濟條件,還取決于社會發展水平。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古訓,在90后往后,不再適用了,這或許是中華文明五千年來面臨的最大挑戰。
最近,手機上養“蛙兒子”成為新潮。不少網友表示,“終于明白了父母的心情”。當青蛙在家的時候,玩家希望它趕緊出門玩,然而它出門很久未歸,卻又擔心它是否離家出走了。這和當父母的心情簡直是如出一轍啊!
人民日報評論:別做一只孤獨的“旅行青蛙”,不如花時間真陪陪老母親。
有人說,這個游戲還是有擔當的,先體驗一把為人父母,再走人生路就會更好。但“蛙媽們”也可能,永遠不做真父母。太累!
90后“蛙媽們”為什么不想生孩子了?
最新衛計委數據表明,2017年我國出生人口和出生率雙降,比上年減少新出生人口63萬,其中二孩數量首超一孩。說明不是愿不愿生二孩的問題,而是愿不愿生一孩的問題。
按照以前國家衛計委及一些專家的預測,2017年中國出生人口最低預測為2023萬,實際出生人口比這個數字少了近300萬。這次生育率下降可稱得上是“雪崩”了。
按解釋說是我國育齡女性減少了。那么,誰是主體育齡女性?當然是90后為主體。因為80后最小的都接近30歲了,她們的主要生育意愿不是一孩而是二孩。
![]() |
國家衛計委計劃生育基層指導司負責人曾表示,民眾生育意愿和生育行為受經濟社會因素影響更加明顯。調查顯示,民眾不打算再生育的原因主要是養育成本高、托育服務短缺、女性職業發展壓力大,等等。
一孩“雪崩”所反映的突出問題,就是年輕世代,即85后,尤其是90后這代人的生育意愿相當低下。按說,90后相對于80后,家庭條件更為優越,無論父母條件、家庭住房還是社會競爭力,都更勝80后一籌。但他們的生育意愿卻更低,為什么?我在知乎上得到一個答案是:
關鍵點在于,生與不生不完全是經濟條件,還取決于社會發展水平。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了,對生孩子還要養孩子這件事有責任感了,對自己的感受更加重視了。
經濟發展是最好的避孕藥
經濟發展是最好的避孕藥,高房價是最好的避孕藥。經濟增長、社會發展,那么生育意愿都會降低。全世界可以說都是普遍性的,中國不存在特殊性。前有歐洲,后有日韓、港臺,生育率長期保持在1.5之下。而且,當生育率跌到1.5以下之后,幾乎就再也回不到保證世代更替率的2.1以上了。
越是競爭壓力大,越是不愿生,如此惡性循環。之前是80后,現在是90后在喊“壓力山大”了。
![]() |
鼓勵生育,政府可動用經濟上的措施,只是他們愿不愿付出成本的問題。大體可包括現金補貼,以及稅收調節兩種方式。
現金補貼政策是對生育孩子的家庭予以現金補貼。例如,在法國,生第二個孩子可領取665法郎,生第三個孩子可領取1578法郎,以后每增加一個孩子可多領取852法郎。
還可以稅收減免。例如,在美國規定每個孩子每年可減免400美元。西歐國家還按家庭子女數規定不同檔次的個人所得稅稅率,子女多的夫妻一方免除個稅。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國家開征了單身稅,如法國政府,早在1920年開始,就利用稅法“懲罰”未婚納稅人和沒有孩子的夫妻。法國政府向未婚無孩的納稅人征稅時,多征收除正常納稅額外的25%。
我國關于生娃費用抵扣個稅的議題,兩會上討論了好幾輪了,始終沒個結果。
![]() |
中國的情形是怎么樣的?想多休產假你去單位申請一個試試!當然,讓企業獨自承擔全社會本應承擔的壓力,也是不合理的。
從90后開始,就是拐點
但即便鼓勵生育政策都到位了,90后可能還是不想生孩子。這才是大問題。
以下是一位不想生育的90后在知乎上的吐槽,得到一大票點贊:
從我自己身體考慮,我要經歷10月懷胎,過程痛苦,而且生的時候要過鬼門關,如果羊水栓塞之類的產婦并發癥出現,就是當場走人。這一年夫妻基本沒有性生活,更不要說什么身材走形、妊娠紋、產后抑郁等。而且并不是生下來了就結束了,接下來的一年你要喂奶帶孩子,乳頭破皮事小,你會沒有覺睡,這意味著你的大腦將會受到不可逆的損傷,“一孕傻三年”真的是有道理的。當然,如果這時候丈夫是一個不幫忙的渣男,你就中獎了。
從我的職業生涯考慮,生孩子意味著休產假,意味著工作要面臨3年到5年的停滯。誰的職場地位也不是大風吹來的,孩子生下來以后,你還敢上那個最難、最耗時的項目嗎?當然有人敢,做到的卻是很少。聽過一個問題,一個女孩子讀到博士,最后回家做全職媽媽帶孩子,會不會是一種浪費?我反正回答不出來。
![]() |
我不想做一個平凡偉大的人,我只想做一個快樂的人。每個人嘴巴都會說,媽媽偉大,媽媽厲害。可我這一生本就不是為了偉大而生,人類的繁衍生息已經不是大問題了吧,少我一個生不生,有區別嗎?害怕生孩子,因為我更害怕失去自我。將近7年圍著一個孩子轉,我很害怕。我更害怕,我教不好他。
為什么還有大量的人在生孩子養老?一是慣性,身邊都在生就生吧。二是保險,將來想生生不出怎么辦?還是生吧。
另一位年輕人留言更干脆:誰規定的人活著一定要生孩子?
以上僅為部分年輕人的意見,相信多數人最終還是迫于種種原因走入父母的行列。但是,的確“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古訓,在90后往后,不再適用了。這或許是中華文明延續五千年來面臨的最大挑戰。
生與不生,不是計劃的了的。從90后開始,就是拐點。
![]() |
低生育率的一個結果就是經濟衰退。中國的經濟奇跡,得益于人口紅利。正是因為從1962年到1970年,連續8年的高人口出生率,才造就了后面30多年的高增長——適齡人口是中國經濟增長的發動機。
從90后開始都不想生孩子了,誰來為中國養老?
當然,你可以說美國三億人口一樣稱霸世界,可以提高人口素質和教育水平嘛。還有人工智能呢,未來并不需要那么多勞動力。
這些姑且不論。只是再過三十年,“中國夢”要加個定語,叫“中國老年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