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宜秀青年在行動
做祖國花朵的守護者
——關愛留守兒童 放飛純真夢想
搭建心靈通途 龍鵬飛扎根鄉村教育
時針剛過凌晨2點,一位滿臉倦容的老師撫摸著發酸的脖梗,緩緩合上電腦。每晚9點以后他便開始了一天的“工作”——把白天用圖片、文字及視頻記錄的鄉村留守孩子的作業及在學校的表現上傳到網絡。盡管工作量很大,并且長期的熬夜使他落下了視力不佳和頸椎疼痛的毛病,但他并沒有覺得辛苦,反而日復一日辛勤工作著。他就是“彩虹橋”親子工作坊網站的創辦者、安慶市宜秀區羅嶺中心學校的龍鵬飛老師。
作為班主任的龍鵬飛,家訪是他的日常工作之一。多次家訪中,他發現班上的留守孩子大多都好動且不受管教。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萌發了利用網絡搭起溝通父母和孩子的“彩虹橋”的想法。為了讓家長能及時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真實情況,龍老師每天都會用相機記錄學生在學校的表現并上傳到“彩虹橋”網站。每一位家長都能在自己孩子的個人主頁上看到他們的近期照片、視頻、日常作業完成情況和在學校參與的活動,并隨時留言。他還在班上組織孩子們每天查看父母的評論,引導孩子們上網和父母交流。
“龍老師,您創辦的網站拉進了我和孩子的距離,雖然我不在孩子身邊,但我沒有錯過他的成長過程。真心感謝您!”“彩虹橋”網站上,一位留守兒童的媽媽在彩虹橋網站的留言板寫下了對龍老師的感謝。
家長們的認可讓龍鵬飛老師有了堅持下去的動力。在網站運作期間,龍老師遇到了諸如資金、人員安排、機器配置等一系列困難,但他都一一克服了。3年間,龍鵬飛堅持每天記錄鄉村留守兒童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悉心呵護著孩子們心中的“彩虹橋”。他說:“留守兒童孩子最缺的就是心靈啟迪、精神關懷的幫助,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關注這個網站,給孩子們鼓勵,關心呵護他們的成長。”龍老師堅守鄉村教育教學已經15個年頭,如今,他成了同行眼中的“先行者”,家長眼中的“好幫手”,孩子們更是把他當做像父親一樣的長輩,愛戴有加。在學術研究方面,他撰寫的各類論文(課件)獲省、市級一、二等獎,連續三年組織作品參賽獲得基層學校組織獎。
目前,龍鵬飛老師創立的,一種以班主任、授課老師、孩子、父母四位一體,從行為習慣、實踐能力、愛好特長、課業質量等多維度表現一個孩子的成長歷程的“彩虹橋”網站逐漸壯大,不僅受到了湖南大學滴水恩公益創業協會的長期援助,《中國教育報》、《安徽青年報》等多家媒體也相繼報道。
打造“七彩課堂” 服務隊深入孩童內心
當“七彩課堂”的志愿者胡為東剛見到五年級的斯家豪時,發覺他并不像想象中的留守兒童一樣拘謹害羞,反而大方地走上前去打招呼,熱情邀請他進只有爺爺奶奶陪伴的家中。
在安慶師范學院,有這樣一支一直關注留守兒童的隊伍——啟明星關愛農民工子女“七彩課堂”服務隊。他們每年都會在校內招募像胡為東這樣的志愿者去幫助留守兒童。胡為東是今年33個志愿者中的其中一個,而迄今為止,成立了5年的“七彩課堂”服務隊已向大龍山鎮8個村輸送志愿者共計200多人。“支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但也彌補了我想當老師的遺憾。最重要的是我也出自農村,所以我想給他們一些改善,出自己一份力。”胡為東說。
被安排到各個鄉鎮的志愿者們加入到課堂支教、“愛心小板凳”、“陪你過寒暑假”等各項志愿服務,這些活動也讓他們真正融入到留守兒童中去。針對留守兒童好動調皮的情況,志愿者們平時會安排固定時間輔導留守兒童作業情況,也會在課余時間帶這些孩子出去放松心情。很多孩子喜歡唱歌畫畫,但有些鄉鎮小學在音體美等文藝類教學資源上嚴重匱乏,志愿者們就主動充當音體美教學老師,讓孩們子能在課堂上展現他們的才華。寒暑假期間,他們還積極組織留校的大學生志愿者定期為留守兒童進行一對一幫扶。很多志愿者與留守兒童及其家長建立了很深的感情,會在孩子們與家長發生矛盾時,主動充當協調員,家長們也很信任這些大學生志愿者,經常會主動詢問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
在支教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志愿者們也會通過定期組織交流會來共同探討解決方案。除此之外,他們還會在交流過程中分享自己的志愿心得。“雖然我們的志愿行動并不能真正從根本上改變孩子什么,但我們始終是以一種引導式的方式來與他們相處,我相信通過一次次引導,肯定會在他心中樹立一種意識,去向往更好的生活。”胡為東笑著說。
征召網評志愿 宜秀志愿聯盟在行動
“一聲鼓勵、一個微笑、一封熱情洋溢的信往往就是孩子的救命稻草,而讓這種形式的關懷常態化、集體化、社會化的先驅者,青年志愿者首當其選。”基于這樣的想法,在團區委領導的幫助下,龍老師通過安慶宜秀網發布招募網評志愿者的信息。
宜秀區大龍山鎮桃元社區書記助理朱愛婕,一名23歲的年輕女村官,在得知這個消息后,不僅主動做起網評志愿者,還聯系身邊好友共同參與網評志愿服務的隊伍中來。她說:“通過“彩虹橋”網站見證并參與留守兒童的成長過程,讓孩子們感受到異己群體的關愛和鼓勵,還他們一個陽光燦爛的美好童年生活,意義非常!”
與此同時,距羅嶺幾公里遠的安慶師范學院也積極為“彩虹橋”招募網評人,讓越來越多的人關注留守兒童的成長,利用語言的關懷給孩子們帶來正能量。網評志愿者龍貝貝同學說:“大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通過“彩虹橋”網站見證并參與留守兒童的成長過程,讓孩子們感受到異己群體的關愛和鼓勵,還他們一個陽光燦爛的美好童年生活,意義非常!”
目前,志愿加入網評人隊伍的宜秀青年近百人,來自政府公務員、大學生村官、老師、醫生護士、大學生等各個崗位各個領域,。他們通過宜秀志愿聯盟QQ群討論交流,互相學習經驗,對小學生們網上曬出的作文、英語進行修改和點評,鼓勵他們,給予他們關愛,讓他們學習更加有動力。在外地上大學的章文坤在群里提議:“評論應主要以鼓勵為主,當從孩子們的文章中感受到他們的情緒時,可以分享自己的成長感悟并提供給他們一些看待問題的指導。”其他志愿者都表示很贊成。其余“上班族”青年志愿者也不甘落后,將開展深入一對一或一對幾的結對活動,打破局限的網絡形式,與留守兒童面對面,關愛他們,呵護他們。
如今,在老師、學生、社會愛心人士的共同幫助下,宜秀區的留守兒童正一步步蛻變,努力放飛他們的純真夢想,創造屬于他們自己的未來。(學生記者 姚遠 張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