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村情。今天的黃梅村是2004年由新舟和陡塘兩村合并而成,位于安慶市宜秀區羅嶺鎮東北部,是黃梅戲藝術大師嚴鳳英的家鄉。黃梅村下轄39個村民組,1018戶,總人口4000人。黨總支下轄2個黨支部,7個黨小組,現有黨員141人。全村總面積15.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855畝,山場5000余畝,山塘湖泊星羅棋布。黃梅村交通便捷,距安慶市區25公里,楊新公路直通市區,21路公交穿村而過。規劃中的安慶外環線、懷樅線即將形成黃梅對外新通道。
黃梅村是典型丘陵山村,第一產業以一稻一油為主;第二產業有少量家庭作坊式小規模塑料加工業;第三產業是外出務工經濟,以小餐飲為主,這也是農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目前,人均純收入達10800元。改變村莊面貌,改善生活質量,是廣大群眾期盼已久的夙愿。2012年底,為落實省市部署,回應百姓期盼,適時啟動了美好鄉村建設,黃梅村由此開始破繭成蝶,小山村正在發生巨變。
堅持規劃引導 示范先行。我們把規劃作為指導美好鄉村建設的最高準則。為此,在選擇設計單位時,就瞄準省內最高水平。經安慶市建委推薦,我們委托安徽省城鄉規劃設計院對黃梅村美好鄉村建設進行規劃設計。設計單位工不厭細,進行了逐戶點對點設計;在外觀上,繼承了徽派建筑白墻灰頂的風格。此項設計一舉獲得全省美好鄉村規劃設計作品一等獎。在實施進程中,一點示范,以點帶面,逐步推開。嚴鳳英出生地嚴舟組,共有56戶,群眾基礎好,積極性高,具備實施美好鄉村建設的基本條件,因此成為我們美好鄉村建設首批啟動的示范點。經過示范點建設,廣大群眾看到了美好鄉村建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變化,踴躍報名。目前納入美好鄉村建設的山邊中心村莊,共有11個村民組,411戶,覆蓋人口1884人。
堅持鎮村主導 群眾主體。美好鄉村建設涉及一家一戶,必須要有強有力的組織領導,統一部署協調。我們成立了高規格的、鎮村一體的美好鄉村建設指揮部,并將指揮部成員具體分工,讓每人頭上有任務,肩上有壓力,心中有責任。指揮部重心下移,靠前作為,在施工一線處理問題,化解矛盾。為有效指導美好鄉村建設,出臺了美好鄉村建設實施方案,對相關原則性問題做出了明確規定。鄉村是廣大群眾生產生活的地方,理應成為美好鄉村建設的主體。我們始終堅持群眾的主體地位,為充分調動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我們組織村民組長、村民代表和黨員代表,赴潛山參觀考察,切身感受。召開不同類型會議,進行統一思想,形成共識。在實際操作中,讓他們參與到美好鄉村建設的各個環節。為搭建好村民議事平臺,以村民組為單位,成立了村民理事會,由理事會商議決定本組事務。事實證明,理事會的作用不可或缺:1、群眾戶均籌資2500元+人均籌資500元,得以順利進行;2、施工中本組內小矛盾協助化解;3、建成后的日常維護實現自籌經費,自主管理,自我約束。
堅持高點定位 高標建設。我們沒有把美好鄉村建設當作單純的村莊整治,而是看作農村提升發展的一次機遇。依托黃梅村得天獨厚的山水資源和人文稟賦,結合美好鄉村,做好借力文章。因此,美好鄉村建設伊始,就提出了建設“休閑旅游型”、“文化引領型”美好鄉村的高點定位。休閑旅游,就是為城市居民提供遠離喧囂,放松身心,體驗慢生活的絕佳去處;文化引領,就是將名人故里——嚴鳳英故居、宗教圣地——海潮庵、百年民俗——龍舟競渡岱賽湖以及藍孔雀養殖放飛基地等人文景點,串點成線,形成完整的鄉村文化旅游線路。為配合高點定位,必須高標準建設美好鄉村。具體講,就是要達到“五化”:一是硬化,所有通組到戶道路,實施路面硬化,解決農村行路難的問題;二是凈化,消除臟、亂、差。主要實施“三清”、“四改”(清理柴草堆、清理糞堆、清理垃圾堆,改水、改廁、改灶、改圈),確保村莊干凈整潔;三是亮化,村內主干道安裝路燈,方便群眾夜間出行;四是綠化,道路兩側栽植行道樹,房前屋后見縫添綠;五是美化,對房屋外墻統一風格,建設農民休閑廣場,設立文化墻,樹立雕塑、文化石等,增添村莊的文化氣息。在實施中采取三項措施:工程發包招標制,工程質量監理制,工程失誤追究制,確保工程質量。
堅持因地制宜 因勢利導。在美好鄉村建設過程中,我們既考慮節約資金,又注重尊重民意,本著少花錢,多辦事的原則,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努力成為美好鄉村建設中務實高效的范本。對村民房屋,不搞大拆大建,以維修出新為主,只拆除少數廢棄破舊房屋;對村組道路,不求大寬大廣,以符合車流量為宜,只對少數主干道稍加拓寬;對房前屋后,不求統一,只要清新;對綠化苗木,不求名貴,但要品種多樣。
堅持產業發展 強化支撐。產業發展是美好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按照城市總體規劃,黃梅村屬非工業區。我們圍繞山場和耕地做文章,加大流轉力度,發展觀光林業和現代農業,實現產業升級。我們引進皖春園林公司,承包荒山3000余畝,實施林業替代更新,引種桂花、茶花、紅楓等高檔名貴苗木,發展觀光林業。由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牽頭,對全村耕地進行整體流轉,分別發包給申能公司,發展現代觀光農業和一家種植大戶,發展家庭農場。產業升級給廣大群眾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好處,他們不僅每年可以獲得土地(山場)租金,老年(男滿60歲、女滿55歲)每月可獲得生活補助金,而且可解決部分勞動力就業。更重要的是把有理想、有抱負、有一技之長的人,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去成就自己的一番事業。
堅持提升素質 文明鄉風。鄉村美不美,關鍵在于人。我們制定實施一整套村民素質提升計劃,再造黃梅人,勁吹文明風。一是幼苗計劃,黃梅小學是造就下一代黃梅人的搖籃,除了按照部頒標準施教,特別注重特色培養,由宜秀區文廣新局開設的嚴鳳英故里黃梅戲藝術輔導站,從小培養黃梅戲興趣愛好;二是創建計劃,通過評比文明戶,孝順媳婦等活動,倡導文明新風,和睦鄰里關系;三是潛引計劃,通過加大文化基礎設施投入、建設文化廣場、農家書屋、農民活動室、公共電子閱覽室等,潛移默化中提升群眾素質;四是約束計劃,通過制定村規民約,實現群眾自我監督,自我約束,自我提高。(徐向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