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離不開發展,我們不能離開發展來講民生。我們所做的各項工作,一是為推動安慶更好更快發展;二是為讓安慶老百姓過上更好的生活。其中,加快發展是我們的第一要務,改善民生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凡是對發展有利的事,我們都堅定不移地干;凡是對民生有益的事,我們都毫不遲疑地干。這是630萬安慶人民對我們的期盼。”在安慶市委書記虞愛華的眼中,只有經濟發展了,才能更好地改善民生。
關鍵詞:城建
抓好城市建設 打造幸福家園
書記訪談
人物:安慶市委書記虞愛華
記者:安居才能樂業,您怎樣看待民生工程中的城市建設和居民安置?
虞愛華:城市建設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我們重點圍繞“老城要改造、新區要配套”的原則,做規劃、拉框架、補功能,下大力氣抓好關乎群眾生活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記者:在這一方面,安慶市去年底以來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虞愛華:一是實施了市民多年期盼的人民路綜合改造工程,打造新型城市綜合體、現代商貿示范區、文化名城觀光帶;二是實施了花亭大溝和康熙河水系整治工程,全面啟動建設老城區雨污分流設施,力爭用兩年時間解決城區內澇問題;三是全面推進背街后巷、老舊小區和農貿市場改造;四是加大了“還建房”建設力度;五是推進教育、醫療、公交等公共服務的配套延伸。
記者:目前安慶市“還建房”工作開展狀況如何?
虞愛華:去年底以來,已開工建設146萬平方米,力爭用兩年時間“還清舊賬、不欠新賬”,早日實現被拆遷群眾的安居夢。同時,我們還要抓好今年2.49萬套新建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住房建設,抓質量、抓安全、抓工期,截至5月底,已開工1.44萬套,開工率57.7%;基本建成1.1萬套,基本建成率79.2%。
受訪者心聲
人物:集賢北路尚城花苑居民姚女士等
2009年8月,姚女士因為安慶石化8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項目的落地,搬出了她居住了40年的老地方。對于這次搬遷,姚女士說:“那個地方硫磺味道太重,受不了,小孩每天都說頭暈暈的,石化廠噴發出的掃氣聲很鬧心,根本沒辦法安心寫作業、睡覺!”
安慶市大觀區聯盟社區居民委員會主任黃小平告訴記者:“姚女士那一批居民最初的安置點在茅嶺大觀區政府附近,大家反映那個地點上班、上學都不方便,后來經過努力又定在現在的集賢北路。”
由于延緩安置時間太久,2012年11月份,拆遷戶中以部分中老年人為代表找過當時還是安慶市市長的虞愛華,虞愛華騎著自行車到安置點現場查看。姚女士告訴記者:“我們一開始看到虞市長,見他騎個自行車,還在懷疑,他是不是領導?后來虞市長又來過幾次親自督促安置工程建設,大家才知道,他是市長。”
2013年4月23日,姚女士拿到集賢北路尚城花苑南苑9棟4樓房子鑰匙,立即著手裝修,為了能早點住進來,她說采用了免漆工藝,6月底,姚女士搬進了尚城花苑的新家,“現在真好,這也沒什么味道,又安靜,小孩說這才像個家!”
關鍵詞:招商
比服務是要務 拼政策是下策
書記訪談
人物:安慶市委書記虞愛華
記者:您多次說過,民生離不開經濟發展,安慶市目前經濟發展情況如何?
虞愛華:今年以來,安慶市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經濟增長繼續保持較好勢頭。
記者:安慶是如何改善投資環境,招商引資助力發展的?
虞愛華:要實現更好更快發展,必須把招商引資作為頭等大事來抓,各地招商引資政策差不多,最后人家為什么選擇這個地方?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發展環境,比服務是要務,拼政策是下策。為了改善環境,我們要大力精簡行政審批,打造“三最”城市之一:審批項目最少,收費最低,時間最短。我常跟同志們說“四如”:學知識要如饑似渴,招項目要如狼似虎,抓發展要如坐針氈,用權力要如履薄冰。
記者:安慶市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是否會成為經濟發展中的一個增長極?
虞愛華:安慶的旅游資源很多,有天柱山、花亭湖、巨石山等14個國家4A級以上風景名勝區,小孤山、白崖寨、鷂落坪、妙道山等數十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在今后的發展中,安慶將重點開發文化旅游資源,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區域性中心城市,不斷向經濟強市、文化強市和生態強市邁進。
受訪者心聲
人物:旺旺集團安慶工業園負責人黃先生等
今年5月22日,安慶市召開了一次工業項目集中開工現場調度會。就在這個現場調度會上,有27個工業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額約57.7億元,其中億元以上項目21個。像這樣的調度會,安慶市今后將每兩個月舉行一次。
臺灣旺旺集團安慶工業園坐落在安慶大橋經濟開發區。目前該區以臺灣旺旺集團安慶工業園、安慶黃梅飄香、中創生物等食品企業為代表的食品產業集群,已形成我國中部地區首家食品工業城——中國(安慶)食品工業城。
臺灣旺旺集團安慶工業園負責人黃先生說:“我們對現在的安慶還是很有信心,前年我們的產值還是2.9個億,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在安慶投產牛奶,產值一下子沖到9.2個億,今年僅旺仔牛奶的產值就能達到15個億,安慶旺旺工業園已經是我們旺旺集團在中國內地重要生產基地之一。”
安徽華茂紡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詹靈芝告訴記者:“我們華茂工業加工區比較擔心的就是東部新城電的問題。在上個月的大項目協調會上,我們在會上匯報,虞書記和魏市長都在,當場就讓范市長親自解決問題。現在來說進展很快,因為這事跨了三個區,要拉電纜線,不到一個月事情全都解決了。照這樣的話,8月底就能送電了。”
關鍵詞:環保
既要產業發展 也要良好生態
書記訪談
人物:安慶市委書記虞愛華
記者:您在上任之初就提出“安慶發展要轉型升級,不要犧牲環保的GDP”的觀點,安慶將如何兼顧發展與生態?
虞愛華:作為一個重化工城市,如何確保產業發展,又保持良好生態,是我們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下一步,安慶市將以產業、企業、產品轉型為突破口,打造安慶重化工城市的經濟“升級版”。
記者:作為全國唯一“廠城一體”的重化工城市,安慶市將如何實現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的目標?
虞愛華:我一直認為,抓環保就是抓發展,抓環保就是抓民生,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就是為了改善人居環境,讓老百姓直接受益,同時加快經濟發展。
記者:該項工程的推進是一個艱巨的過程,主要難點集中在哪些方面?
虞愛華:第一個問題在思想層面,只有認識到位才能行動到位。第二個問題在操作層面,創建環保模范城不是環保一個部門的事,是全市各級黨委政府各個部門的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是通過這個平臺持續抓下去,三年不行五年,五年不行八年,而且有一個總體規劃,有每年的年度目標,讓老百姓看到希望。第三個問題是資金壓力,所以希望國家、省里能給安慶一些政策支持。
受訪者心聲
人物:工人師傅、出租車司機等
7月16日晚,記者在安慶市湖心路綜合改造工程施工現場看到,工人們正在拆除彩鋼護欄。現場的工人魏師傅告訴記者:“趁著夜晚涼快點,拆掉這些護欄,再澆一層水混就可以鋪瀝青了。”
記者詢問通往大湖的那條死水變活水的管道有鋪設嗎?現場的工人徐師傅告訴記者,“南邊鋪下去了,通到迎江寺那里,大概還要十多天,湖心南路就結束了。”
記者隨后搭乘一輛出租車前往大湖市民廣場,出租車師傅告訴記者:“安慶城區就湖心路最漂亮,但放在以往的話,過些時候就該有臭味了,夏天到了。現在湖心路綜合改造了,以后應該不會有臭味了。”
記者在迎賓路市委大院門前下車,大湖市民廣場正對著市委大院,夏夜里,晚上8、9點這個時段,正是這里最熱鬧的時光。
跳廣場舞的、打太極拳的、滑冰的,雖人滿卻各有地盤,自得其樂。
市民甘先生告訴記者,從大湖市民廣場走到湖心南路也不過三四十分鐘。記者沿著大湖景區返回湖心南路,一路上,晚風習習,湖光粼粼,與三三兩兩散步的人群迎面而過,或聞低語或聞淺笑,感覺舒心、愜意!
關鍵詞:扶貧
提升“造血”機能 實現“授人以漁”
書記訪談
人物:安慶市委書記虞愛華
記者:安慶市內的大別山片區尚屬于貧困地區,如何看待這些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與民生工程?
虞愛華:我市境內的大別山區域集山區、革命老區、貧困地區于一體,包括5個國家級貧困縣,人口占全市49.2%,國土面積占全市64%。我們始終認為,沒有大別山片區的加快發展,就沒有安慶的加快發展;沒有大別山片區的全面小康,就沒有安慶的全面小康。
記者:在具體工作中,如何改善這些地區的民生?
虞愛華:工作中,我們抓住該片區列入國家戰略的政策機遇,一是基礎抓配套,每年干成一些實事,不斷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二是產業抓特色,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大力發展特色生態農業和加工制造業,大力發展“綠色、紅色、古色”旅游經濟,促進群眾增收致富。三是機制抓創新,有機整合扶貧等各類涉農項目資金,集中力量實施農村地區基礎設施項目。四是工作抓載體,注重扶貧開發的整村推進、美好鄉村建設“兩大載體”的協調配合,充分發揮整體效益。
記者:在扶貧開發和美好鄉村建設方面,近期有哪些規劃?
虞愛華:扶貧開發方面,今年實施150個“整村推進”工程。美好鄉村建設方面,今年重點推進207個中心村建設,編制10條美好鄉村示范帶規劃,培育100個“一村一品”專業村,整治1000個自然村,實施31個鄉鎮農村清潔工程,完成3萬戶農村危房改造任務。
受訪者心聲
人物:黃墩鎮鎮長何劉圣等
2013年7月17日,安慶市懷寧縣黃墩鎮很熱鬧,全省近五十戶的藍莓種植企業正匯集于此,黃墩鎮已然成為全省藍莓種植教科基地。
黃墩鎮有大面積的酸性土地,以前當地老百姓只能種植馬尾松之類經濟效益不高的植物,隨著藍莓大面積的種植成功,這些貧瘠土地變得很有潛力。
黃墩鎮鎮長何劉圣告訴記者:“為了帶動當地老百姓發家致富,鎮里從去年開始把藍莓種植當做主要產業經濟結構來調整,現在,全鎮藍莓種植達1500畝,年底種植面積能達到3000畝,2013年至2020年,黃墩鎮力爭將藍莓種植發展到1.5萬畝。”
7月17日下午,記者來到黃墩鎮谷泉村谷橋組,65歲的王啟懷老人告訴記者,從去年村里的地被租用種植藍莓開始,他就在這里干活,一年下來,能掙到近兩萬塊錢。他們干活的當中,有一對殘疾人夫婦,兩口子一年在這里也能掙個三萬塊錢。
黃墩鎮黨委委員操樂生告訴記者:“這些活不需要大勞動量,當地的一些老弱病殘人士也能干這個活、掙這些錢。另外,鎮里今年開始還給把地轉租藍莓種植的農民每畝補貼50元,農民自己轉租的地也能拿到租金。藍莓種植平均每三到五畝地需要人工一人,未來1.5萬畝地需要人工3000多人。”
“今年是大豐收,黃墩鎮今年的鮮果采摘量我最大,三百畝藍莓種植地畝產超過一千斤。給你們透露一下,我們大部分果實按照每斤100元團購價銷售掉了。”安徽久越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李來玉興奮地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