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態宜居村莊美、興業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諧鄉風美”為目標,安徽省委、省政府于2012年作出了建設美好鄉村的重大決策。在一年來的建設過程中,安徽堅持“尊民”“聽民”“利民”的原則,把民意貫穿于規劃、建設、維護、發展等全過程,一座座真正讓農民滿意的美好鄉村正在江淮大地破繭而出。
從標準到規劃:要“尊民”
灰色的水泥路沿著龍脊山蜿蜒,一排排白墻紅瓦的民居錯落有致;石榴林里,一棵棵石榴樹爭相伸展著身段;古橋、古井、古巷重煥新顏……這是記者在安徽淮北市烈山區榴園村采訪時看到的景象。
如同巨幅畫卷中的一個特寫,榴園村正是安徽“美好鄉村”建設的縮影。根據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從2013年起,該省將每年重點培育建設1500個左右中心村,改變以往新農村建設分散、粗放的方式,“整村推進”環境綜合整治、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配套。
什么樣的鄉村是“美好鄉村”? “建設好美好鄉村必須是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真正體現農民意愿,真正尊重農民意志,真正贏得農民滿意。群眾眼里的美好鄉村就是我們的標桿。 ”安徽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李明說。
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安徽在制定美好鄉村規劃時,就注重將“專業科學”和“民意民愿”相結合。不僅有高校、規劃院的專家參與美好鄉村規劃的制定,對村兩委負責人展開規劃培訓,同時根據村民代表大會、投票等形式反復征集農民意見,對規劃進行修改、完善。
“比如在規劃中涉及的公共服務配置問題,什么是農村最需要的,只有農民知道。 ”安徽省住建廳村鎮規劃與建設處處長鄒桂武說。
在充分征求農民意愿的基礎上,安徽最終在美好鄉村規劃中要求,選址確定的中心村要考慮到滿足長遠發展的需要,使其能夠建成永久居民點,杜絕閑置、浪費,并配置“11+4”基本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其中不僅包括基本的小學、幼兒園、衛生所、農資店、便民超市等,還有農民反映的一些“新服務”,如鄉村金融服務網點、公交站、垃圾收集點、公廁等。
從框架到細節:要“聽民”
美好鄉村建設點多、面廣、任務重,其中不乏矛盾。但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當廣大農民有了充足的話語權、自主權,便會非常積極地參與,成為美好鄉村建設的中堅力量。
榴園村村民劉正德告訴記者,村民們最初對“建設美好鄉村”有過種種擔心:會不會扒房砍樹?會不會大拆大建?會不會“上樓”……但一個個問號隨著建設進程慢慢消解了。村民最擔心的扒房問題,除危房外,全村房屋統一“穿衣戴帽”,沒有一處大拆大建;村民最需要的小學、公共廁所、停車場、垃圾場等各種配套設施,正陸續興建、修繕;村民呼吁最強烈的道路問題,被原路修整、擴建、完善……
不僅是道路、綠化、公共設施這些“框架”項目由農民自主,安徽還要求美好鄉村建設中的“細節”也不能少了村民的“點頭”。
在蚌埠市淮上區曹老集鎮楊湖村,一個小小的便民超市的走向問題就引發了三次“大討論”。
“超市第一輪設計的是南北走向,門朝東,被全村投票否定了;第二輪,改為與大家房型一致的東西走向,門朝南;最后,為擴大休閑廣場面積、方便超市卸貨,又討論了一輪,最終定下超市東西走向,南北雙開門,靠近北邊路旁。”楊湖村村民代克強抹著汗卻一臉笑容地說,“為一個小超市討論這么多次,大家一點都不怕麻煩,很滿意! ”
“‘聽民制’也把農民認為不實惠的‘形象工程’及時刪減了。 ”鄒桂武介紹,有一個村編制預算了35萬元,想在村口放置一塊景觀靈璧石,最終因村民反對被“砍”了,預算也因此被退回重做。
從生活到生產:要“利民”
路修好了,橋不通;人行道有了,燈不亮;小學建成了,體育設施、圖書館卻難配套……由于資金分散、審批手續復雜等因素的制約,以往的新農村建設存在項目分散,進度不一,甚至半途而廢的問題,農民戲稱為“半成品新農村”。在此番的美好鄉村建設中,安徽省決定通過整合涉農資金,徹底改變這一狀況。
“整合現有的涉農資金,等于把千條線穿進一根針。”安徽省財政廳廳長羅建國說。在“美好鄉村建設”中,為實現支農資金“一個漏斗”向下,安徽省從去年就開始對140多項涉農支出進行全面梳理排查,制定了43項能夠用于美好鄉村建設的涉農資金整合指導目錄,出臺了20個涉農資金整合具體辦法。
在淮南市祁集鎮陳郢村,美好鄉村建設整合了住建部門的“農村危房改造資金”、衛生部門的“農村改廁項目資金”、交通運輸部門的“農村公路養護工程經費”、環保部門的“農村連片整治資金”、國土部門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資金”等幾十個項目。記者實地看到,這里道路平整、路燈齊整,農房改造、改水改廁基本完成,衛生室、休閑廣場已投入使用,治理后的排水溝開始發揮作用,太陽能污水處理站也已落成,一個“成品”的美好鄉村已呼之欲出。
而針對農民迫切渴求的“發展問題”,安徽也通過美好鄉村的實施作出了規劃部署。在榴園村,憑借著美好鄉村建設所形成的基礎設施,精品園旅游、“農家樂”等都得到了發展。村里的石榴產業也更加興旺,成立了農業合作社,建設了1個石榴汁加工廠和30多個石榴儲藏冷庫,全村僅石榴產業年產值就達上億元,人均年收入從2011年的不到8000元,增加到目前的1.2萬元。這里的農民開始向富裕“跑步前進”,67歲的村民宋繼承說:“村好民富,就是農民想要的美好鄉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