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3)》。藍皮書提出,2012年以來,中國新媒體用戶持續增長,頻頻引發熱點。其中,新媒體反腐成為新的熱點。新媒體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出現了個人隱私泄露、不良信息傳播、謠言頻出等問題,危害了網絡環境。去年1月至今年1月的100件微博熱點輿情案例中,出現謠言的比例超過三分之一。
反腐首曝 新媒體最多
網絡新聞、報紙、社區論壇已成為反腐敗事件首次曝光的主要媒介。
報告稱,新媒體是最為主要的反腐倡廉事件的首次曝光媒介類型。2010年至2012年,反腐案件首次曝光于新媒體上的事件數量依次為67件、58件和31件,3年合計156件,是傳統媒體的兩倍。
以網絡新聞為首次曝光媒體類型的事件數2010年至2012年依次為42件、26件和18件,以報紙為首次曝光媒體的事件數量3年依次為23件、29件和13件,以社區論壇為首次曝光媒介的事件數量分別為12件、20件和5件。
反腐倡廉事件主要集中于違紀違規類、濫用公權類、時事政治類及倫理道德類。2010年至2012年違紀違規類事件中,有29件通過傳統媒體曝光,有44件通過新媒體曝光;濫用公權類型事件中,有10件通過傳統媒體曝光,有16件通過新媒體曝光;時事政治類事件中有5件通過傳統媒體曝光,有9件通過新媒體曝光;全部8件倫理道德類事件都是通過新媒體曝光。
《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3)》提出,2013年實名爆料將繼續走向前臺。
網絡反腐低俗傾向嚴重
網絡反腐低俗化、娛樂化傾向嚴重,給網絡輿論環境帶來負面影響。實際上,腐敗的表現形式包括徇私枉法、以權謀私、權錢交易、買官賣官等。但從近幾年的網絡反腐案例看,無論是經查證屬實的案例,還是虛假的網絡曝光,大多與“情婦”、“二奶”、“包養”等字眼聯系在一起。究其原因,這樣的“桃色新聞”更具眼球效應,更易引發輿論關注。
中國人民大學危機管理研究中心發布的《官員形象危機2012報告》表明,2012年經網絡曝光、影響較大的官員性丑聞事件有10多起。利用生活作風問題糾腐、反腐的過程出現低俗化和娛樂化傾向。低俗信息被不斷放大傳播,不僅不利于營造健康有序的網絡環境,對廣大未成年網民的身心也造成傷害。
此外,一部分網民或為了賺取眼球,或為了窺探隱私,或出于發泄私憤,發布虛假信息,進行不實舉報。不明真相的“圍觀”網民以訛傳訛,虛假舉報也獲得很高的點擊率和數量可觀的跟帖和轉發,使網絡反腐陷入真假難辨的混亂無序狀態。此外,未經查證的“網絡曝光”和“人肉搜索”,容易侵犯公民隱私,對被曝光主體構成網絡暴力。
網絡治安謠言半數涉命案
藍皮書披露,2012年,網絡謠言的傳播是特別值得關注的社會現象。去年1月至今年1月的100件微博熱點輿情案例中,出現謠言的比例超過三分之一。
藍皮書認為,如果把傳統謠言界定為與謠言主體有直接利益關系的少數人出于特定惡意動機而制造與傳播的虛假信息,那么,如今的謠言更應該被界定為“新謠言”。“新謠言”的參與者往往與謠言的主體并無利益糾葛。
據統計,網絡謠言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娛樂謠言(17.3%)。其次是社會治安謠言,一共有108個,占全年謠言的16.1%,其中,一半(51.9%)的治安謠言涉及命案,將近四成(38.0%)涉及未成年人(尤其是兒童)被拐、失蹤、綁架或不正常死亡,兩成多(20.3%)涉及器官被盜。“兒童+失蹤死亡+器官被盜”的謠言,存在詐騙等陷阱。
傳統媒體微博成辟謠“利器”
藍皮書認為,從微博意見領袖的信息來源來看,傳統媒體仍是微博意見領袖的重要新聞源。通過對意見領袖微博的信息來源進行統計,其中轉載傳統媒體信息的比例最高,占48%,而意見領袖的原創帖占44%,轉載他人(非新聞機構和個人)僅占8%。
目前,越來越多的媒體也加入到微博陣營中來。傳統媒體的加入,特別是雜志和報紙在微博中的突出表現,證明了在碎片化閱讀的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仍能憑借自身優勢在內容生產上勝出,達到議程設置和引領輿論的效果。
微博平臺容易形成輿論焦點,傳統媒體與微博的積極連線,對于甄別新聞事件的真偽,做好微博輿論的把關人,引導網絡輿論良性發展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傳統媒體的公信力和權威性,使得微博用戶傾向于從媒體微博上對照、核實信息。
目前,微博“國家隊”異軍突起,新華通訊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中央媒體齊發力,在微博輿論場嘗試主導“微話語權”。截至2012年底,新浪微博認證的媒體微博總數已經突破了11萬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