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安徽醫改是全國的一面‘旗幟’,那么,蕪湖醫改就是‘旗桿’了。”4月23日,人民網安徽萬里行采訪組來到蕪湖市,在被記者問及如何評價蕪湖醫改成效時,蕪湖市醫改辦的負責人胡景春如是說。
在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走進“深水區”的時候,回過頭來重新審視當年的“探路者”——蕪湖,記者發現,“先驅”總是要承受更多的壓力,而一路摸索走出來的“星光大道”,也格外璀璨奪目。
醫藥分家:從切開藥品利益鏈開始
“早在2007年,蕪湖市有醫生因為拿回扣被判了刑,由此,蕪湖市決定從2008年啟動‘醫藥分開’改革,就從切斷藥品的利益鏈開始。”蕪湖市第二人民醫院紀委書記張仁虎回憶說,這個決定,將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的“以藥養醫”模式,徹底改寫。這一步,走在了全省醫改之前,更是書寫全國醫改“范本”的開始。
此后,蕪湖市進一步深化醫藥分開改革,建立統一的藥品采購供應管理信息系統,執行在安徽省醫藥集中采購平臺網上采購的藥品價格,建立藥品配送新機制。從2012年10月1日起,在全市市縣公立醫院全面實施藥品零差率銷售。截止到2012年底,通過醫藥分開改革,蕪湖累計減輕群眾藥費負擔達到了4.2億元。
規范用藥:防止“小病大治”
同樣的一個感冒,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里花幾十塊錢就能看好,而到公立的大醫院,可能要花費數百甚至上千元——最受老百姓詬病的,正是醫生的亂用藥、用貴藥,“小病大治”。那么,醫改之后,醫生們又是怎么看病的呢?
“我們有一整套的臨床路徑,指導醫生們規范用藥。每個月都會對處方進行點評,發現不合理的處方,就要對醫生進行處罰”。張仁虎告訴記者,從2008年開始,二院陸續開展一系列的考評機制,例如,對每個月平均用藥量居于前十位、開具處方金額居于前五位的醫生張榜公示,連續3次‘上榜’的醫生就會被取消處方權,就不能再坐門診。如此這般,臨床的醫生們無論給多少個患者看病,都會很規范地開處方和用藥了。
給臨床醫生漲工資:主任收入超過院長
為患者“減負”的同時,怎樣保證醫務人員的收入不受影響呢?蕪湖市作為國家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城市之一,承擔了衛生部公立醫院重大改革任務“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牽頭工作,在體制機制上積極創新,為全國公立醫院改革大膽探路。張仁虎介紹了二院具體的做法:“人事上,從‘單位人’改為‘社會人’,全員聘用;收入分配上,為了充分調動廣大醫務工作者的積極性,向臨床一線的主任們傾斜,鼓勵他們多看門診、提高勞動報酬,收入上不封頂。”
這一點,在二院藥劑科主任陳斌那里得到了印證,如今年收入在15萬元左右的他向記者證實說:主任們的年收入甚至都超過了院長,而在醫改前,“能拿到5萬元就相當不錯了。”
三大集團:帶著更多的醫療服務走向基層
“現在人們生活條件好了,生個小病的也要去大醫院看,無形中造成了大醫院的擁堵和基層醫療機構的資源浪費。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蕪湖市充分整合醫療資源,組建了三大醫療集團,讓更多的醫療服務走向基層,也把更多小病患者留在了基層。”胡景春還告訴記者,以前蕪湖市的優質醫療資源集中在市區,區域分配不均勻。后來,根據區域分布和醫療機構的功能,蕪湖市組建了三大醫療集團,以提高衛生資源的利用效率和質量,并改善醫療服務條件。
在城東新區,蕪湖市投資5.7億元新建了市第一人民醫院新院區;在城南區域,投資4.3億元新建市中醫醫院新院區,結束了城南沒有大型綜合性醫院的歷史;在城中區,投資4.4億元新建市第二人民醫院門診住院大樓,極大提升了中心城區的醫療服務能力;在城西區,又新建了弋磯山醫院門診住院大樓,不僅保障了蕪湖市民的醫療需求,還能輻射皖南和江北地區。
此外,蕪湖市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也逐步建立起來,社區里有衛生服務中心(站),鄉鎮里有衛生院(村衛生室),衛生民生工程的投入不斷增多,新農合補償也逐年提升。通過三甲醫院的整合帶動,蕪湖市將醫療服務下移、雙向轉診,讓本市和周邊地區的老百姓都能享受到更方便、快捷和優質的診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