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電視傳記片《毛澤東》正在熱拍,本報記者趕赴珠海、中山等地獨家現場探班,對話導演嘉娜·沙哈提,詮釋她要拍的毛澤東
是兒子,是戀人,是丈夫,是哥哥,這個“毛澤東”很普通
去年12月26日,大型電視傳記片《毛澤東》(上部)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正式開機。這部投資1.2億元,號稱將史無前例展現人物溫度的傳記片從長沙到懷化洪江、北京、上海、珠海、中山、橫店等地拍攝,時間跨度從毛澤東8歲起(1901年)一直到1949年。這部(上部60集,下部40集)傳記片的總導演是高希希,曾經拍攝電視劇《恰同學少年》的女導演嘉娜·沙哈提負責從毛澤東8歲到1928年(35歲)這段時期,共20集的拍攝。
作為俄羅斯國立電影學院電影文學系碩士畢業生,嘉娜導演拍攝手法細膩,在拍攝蔣介石到孔家和孔祥熙對話的戲碼時,她不忘提醒“蔣介石”“坐直,背不要蹭椅子”,提醒“孔祥熙”“西服再往前‘摟’一點”。而坐在監視屏前看宋靄齡和宋慶齡談論蔣介石一段,她時而笑,時而表情嚴肅,似乎比演員更加“入戲”。為了一句話,或者一個字的重音,她也會和演員反復“摳”戲。在中山影視城拍戲間隙,嘉娜接受本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觀眾將從她執導的這部分劇集中,看到作為兒子、戀人、丈夫和哥哥的毛澤東。
劇情要點
從毛澤東8歲上私塾拍起
長沙晚報:為何接拍此片?
嘉娜:劇本題材好,因為從傳記的角度描寫毛澤東,這可能是第一次。以前反映毛澤東的時候,要么是反映某一個歷史階段,要么是以某一個大的歷史事件為背景,等于是事件中的人。這一次是傳記片,完整地描述他從1901年8歲上私塾到1949年登上天安門城樓,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40多年間的歷程,實際上是人帶動故事。
長沙晚報:前20集講的是什么?
嘉娜:毛澤東一定是領袖級的人物,但他是有一個成長歷程的。因為我負責前面這個階段青年毛澤東的這部分拍攝,實際上這個階段,更重要的是表述清楚他青年這一段的成長歷程,怎么從一個農家孩子成長為一個有信仰的、有大智慧、大謀略的領導者,在這個階段我們只能完成這個。當然后面那個階段就是他真正領導中國革命,以及領導中國共產黨的軍隊怎么奪取政權,成立新中國。我拍的,基本上就是從毛澤東8歲拍到秋收起義這段。
展現重點
著重表現親情、友情、愛情
長沙晚報:你拍攝的《恰同學少年》觀眾非常熟悉和喜愛,那你這部戲拍到相同時期的時候,會有什么新的變化嗎?
嘉娜:《恰同學少年》表現的就是他上一師范的五年,那叫“斷代史”,在我們這個歷史劇里才占到第三集,按劇本來講,第三集的后半段,翻篇翻得很快。所以《恰同學少年》在整個前面20集里頭占的比例是非常小的,只抓了幾個重點,今后觀眾會看到。實在不行就打個字幕——“詳見《恰同學少年》”。因為實際上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電視劇表現過,比如說長征,比如說紅色搖籃,比如說關于安源煤礦工人罷工,也有片子表達。
長沙晚報:毛澤東在韶山沖里這部分內容之前如何表現?
嘉娜:這一段,可能會有相當一部分的重點放在他跟父母,跟他的兩個兄弟,和那個妹妹毛澤建之間的親情關系上。會放在他跟蔡和森、蕭子升組成的“湘江三友”,以及后來跟著他一塊去北京的經歷方面,在那個夾條房里,不有八個孩子住在一起嗎?電視劇會展現他跟這些同學、朋友之間的友情,以及他跟楊開慧從師兄妹逐漸的加深了解,轉變為戀人,后來結婚生子這個愛情歷程。
前面這個階段,因為他跟大世界的這種聯系還不像后來那么多,更多的是世界對他產生影響,而不是他來主導世界的,而他對世界產生影響,那是后來的一部分。所以這個階段的側重點會放在他的情感的表現上,包括親情、友情、愛情。
長沙晚報:本片中侯京健版的毛澤東和谷智鑫版的毛澤東各自特色在哪里?
嘉娜:二人各有各的特色。侯京健很認真,外貌上拍攝出來都很像。但是是否比谷智鑫更像,那還有待觀眾評說。
內容難點
好幾件事“重點”怎么選
長沙晚報:拍第一部全景式記錄毛澤東的這樣一個傳記,會不會覺得信息量太大,容易碎片化?
嘉娜:對,那就今后看觀眾的反應了。雖然從某種程度上講,60集電視劇的容量已經夠大了,但是對于反映毛澤東這前半生來講依然是不夠的。你看了資料去讀他的傳記的時候,你才發現,他做了太多的事情,而且我們都是一邊看資料,一邊就想他怎么來得及。很多時候最難的選擇是,這一個階段,他同時在做著好幾件事情,而且每件事情都做得很出色,風生水起,到底把重點放在哪?怎么選擇?選擇的時候我就在想,他怎么來得及?他怎么有那么充沛的精力?
長沙晚報:這樣一部傳記片中的毛澤東,和以往大量同類影視作品相比,“新”在哪里?
嘉娜:對,你會看到作為兒子的毛澤東,作為戀人的毛澤東,作為丈夫的毛澤東,作為哥哥的毛澤東。過去更多的時候是作為學生領袖的毛澤東,作為黨的領袖人物的毛澤東,但是這次更多的,起碼在我們這一部分里頭,你會看到他作為兒子,作為丈夫的樣子。這個毛澤東一定是更有血有肉的,因為我們會把他放到家庭的矛盾當中去,比如把他放到自己和長輩之間思想上的沖突中去。
演員說戲
柯藍:出蕁麻疹也堅持拍戲
記者在中山影視城片場發現,女演員柯藍在開拍前表情輕松。她在熱播劇《人間正道是滄桑》中飾演的“瞿霞”一角讓觀眾印象深刻。“基本不用背臺詞,才幾頁紙。”在傳記片《毛澤東》中,柯藍飾演宋氏三姐妹中的大姐宋靄齡一角,當天正在拍的戲是宋美齡和宋靄齡二人在孔祥熙家中花園里,討論蔣介石來到孔府的原因,柯藍扮演的宋靄齡分析稱“將來軍隊會在蔣手上”。
“其實我就是來打醬油的。”實際上,宋美齡在本劇中的戲份也不多,宋靄齡的戲份就更加少。最近出蕁麻疹的她,臉都是腫的, “我還得忍著,不去動它。”去年柯藍腳骨骨裂,被導演嘉娜詢問腳傷是否痊愈以及蕁麻疹病因時,她又拿自己開起了玩笑,“嘿,我整個就是一個傷殘。”休息間隙中,她和宋美齡的扮演者黃薇開玩笑說:“如果現場每個工作人員都穿著民國那時候的衣服,這樣走到哪里(鏡頭)都不會穿幫了吧。”
在馮小剛導演的電影《1942》中柯藍曾飾演宋美齡一角色,身高1米7的她如今演起宋靄齡來同樣是“輕車熟路”,而素凈高雅的旗袍又襯托出她高挑的身材。她表示,“演戲不是那么簡單的,臺詞其實不是最重要的。”
片場花絮 900多角色,幾千套服裝的大工程
對于劇組服裝組長曹延貴來說,大型傳記片《毛澤東》的服裝工作難度,是他從事影視劇服裝工作十幾年來,遇到的難度最大的作品之一。
“這個戲真的很難。不僅時間跨度大,光是我負責的1928年前這一段,就要分清朝、北洋軍閥、北洋新軍、北伐新裝和黃埔軍校各個時期,不同背景,不同季節的服裝,而且歷史人物眾多,服裝又要保證符合人物的真實性。在籌備的時候,看完大綱我就發現,這拍的是整個近代史啊!” 據了解,《毛澤東》將創下中國電視劇史上參演角色之最,將有900多個角色參演。
記者在約100平方米掛滿各種衣物的服裝間看到曹延貴時,已經將近晚上10時,他正在為第二天所拍劇情準備服裝。宋靄齡的黑底素花長旗袍、宋美齡的紫錦大花旗袍……每一件特定的服裝在領口后方都標有演出人物的名字,“光是旗袍就有兩百多件。”
在進門處,藍色粗花呢背心和西服套裝特別顯眼,曹延貴告訴記者:“這是周恩來的服裝。當時他剛從法國留學回來,是‘海歸’,所以穿著比較講究。”而“絕對主角”毛澤東的服裝,則有幾十套,全部根據歷史照片中的原型設計而成。
為了保證戲里的服裝既符合歷史原型,又能使觀眾更好地接受,曹延貴和他的同事們根據歷史資料如照片等精心設計,又根據現代的審美進行了微調。“比如說這種國民黨初期的軍裝,我們稍微把肩部收窄了,加了小墊肩,還設計出了腰型,這樣穿出來,會更加有型。”
本版稿件撰文 特派記者 石月(發自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