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16時30分,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新聞發布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大會新任新聞發言人呂新華首次亮相,并向中外媒體介紹本次大會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中新網記者金碩攝
3月2日,作為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新聞發言人的呂新華首次亮相。這位“老外交”此前曾坦言,這場發布會讓他“壓力山大”,但面對讓每一個新發言人頗為忐忑的“第一問”,呂新華說故事、爆“內幕”,以簡潔輕松的600多字過關。
呂新華面對的“第一問”可算是常規題:新一屆政協在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方面有哪些新的思路和舉措?
呂新華答道,人民政協的首要職能是政治協商,我們有全體會議、常委會議、主席會議等協商的形式……
正當記者們覺得回答要進入“標準答案”時,呂新華話鋒一轉:“在這里我說一個小的故事,本次大會主席團會議主持人俞正聲先生有一次找我談話,他說,你對我們政協四個協商平臺應該是知道的吧?我當時說了三個,有一個怎么都想不起來,這四個平臺是什么呢?是專題協商、界別協商、對口協商、提案辦理協商。”
自爆了答不上題的“內幕”,呂新華隨即專門解釋了何謂“專題協商”平臺,他還表示,“其實可以舉很多例子,但是為了便于大家的了解,節約時間,我舉個例子。例如,在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之前,全國政協召開了文化專題的協商會,與相關部委進行充分協商,委員們的許多意見和建議轉化成為黨和政府的決策,這種協商在決策之前的做法充分體現了協商民主的一個特點。”
呂新華是第十三位全國政協新聞發言人。全國政協新聞發布會是每年兩會的首場公開活動,政協新聞發言人的“首秀”、特別是他們回答第一問的亮相表現,更是備受關注。
有網友因此笑言:這個場合不適合“慢熱”的發言人,因為很多緊盯電視屏幕的觀眾,早在新聞發言人回答第一個問題時,已經暗暗在心里給他們打了分。
2005年,吳建民在全國政協十屆三次會議上,首次作為政協新聞發言人亮相,他面對的“第一問”是有關民主黨派在建設小康社會、構筑和諧社會進程中的作用。吳建民在發布會結束后,以“如履薄冰”、“不得有半點疏忽”描述自己心情,他只給自己打60分,因為“我這個人不是很容易滿足的人”。
2009年,趙啟正在全國政協十一屆二次會議上,完成了自己作為政協新聞發言人的首秀。他面對的第一個問題略為“棘手”:中國政府提出力保經濟增長實現8%的目標,對這個目標能否實現外界存有疑慮……對此,趙啟正以不足400字簡捷回應。發布會結束后,趙啟正獨特的“政府立場、媒體語言”的“趙氏風格”,在海內外記者中廣受好評。(記者魏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