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風景色調很多,但干旱的山區只剩“黃”色。汽車過后,漫天飛揚的塵土,路邊干涸的梯田,無不留下旱魔來襲的足跡。昨日峨山縣小街街道棚租村委會又迎來了干旱的一天,“已經好長時間沒見雨水了。”村支書方學海憂慮地告訴記者,“再這么下去,只能到外面拉水喝了。”
水田水牛都成旱的了
“棚租村是花腰彝山區,有2200多人,土地有5500多畝,4年干旱,村里13個壩塘,已經干枯了3個,其他的只有1/4不到的余水,人畜飲水還能勉強保證,生產用水就難了。”方學海介紹道,棚租村下轄4個村民小組,都不同程度的遭到了干旱的折磨。
在小棚租村民小組記者看到,許多梯田已經完全干旱,土地都開了裂,站在田埂遠眺過去,滿目黃色。方學海指著一條疑似河道的地方對記者說,“這就是最真實的情況。”河道干得不像樣,不仔細看,還以為是洼地,只有橋下一點點的黃水和淤泥才提醒著人們它的過去。“以前我們這點種的水稻呢,現在早就水改旱了,只能種點苞谷、烤煙。”方學海無奈地對記者說。說這話時,一頭老水牛在旱田里悠閑地曬太陽,方學海說:“水田變旱地,水牛成旱牛了。”
“我住在大棚租村民小組,龍潭里還有點水,家里還能勉強用上,村委會在小棚租村民小組,去年11月就沒有水了,村委會辦公用水只有從4公里外拉,每方的成本至少要6塊錢。”方學海說。更嚴重的是,棚租村下轄的一個小組,曾經有20多個水源點,現在每個水源點只有拇指大的一點出水,村民們不得不將幾個水源點的出水匯在一起才能取水。
旱成這樣多年未見
80多歲的李萬才在棚租村生活了一輩子,現在這種旱,在他記憶中,幾乎是頭一回。“棚租這點缺水么,其他地方就更缺了。”李萬才說。“小春認不得給保得住。”他老惦記著家里的1畝多豌豆,現在這種嚴重的干旱,讓他倍感憂慮。
62歲的禹文明一家5口,有3畝山地2畝水田,現在只有3畝的旱生作物還堅持著,“水庫里都沒有水。”禹文明說,“這種情況以前都不會有。天干水少,再歇段日子,如果龍潭干了,喝水都會困難。”禹文明說。村民禹鳳珍說:“現在哪樣最金貴?水!”
“為什么棚租會缺水?以前這邊是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的。”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村民對記者說道,“除了天干以外,最大的問題就是這些年生態環境的破壞。”這名村民告訴記者。
方學海需要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整個村的水資源日漸枯竭,拉水吃已經是迫在眉睫,而由于地處山區,資金缺口始終是縈繞在心頭的陰影。(李繼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