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東京8月16日電(李潤澤) 每年8月15日,位于東京九段下的靖國神社都會成為日本右翼的“盛會”,今年亦不例外。形形色色的政治團體和個人喧囂聒噪,你方唱罷我登場。這些“右翼”們到底是何許人也?有著千差萬別背景的他們又是懷揣著怎樣的目的爭相“拜鬼”的呢?
保守政客為選票
日本保守政客,才是“靖國問題”的始作俑者。他們不顧國際輿論高調“參拜”除了基于歪曲的歷史認識和外交姿態,更有著深層的利益驅動——選票和人氣。
“日本遺族會”與保守黨派的親密關系在日本政界盡人皆知。作為支持“首相、天皇參拜”的最主要政治團體,日本遺族會手中掌握著約百萬個家庭的數百萬張選票。其中大多數流向了戰后標榜“保守”的自民黨。對于自民黨的保守政客們,錯失這一巨大“票田”將是致命的。當年擔任遺族會會長的橋本龍太郎正是憑借該組織的支持,在眾議院總選舉中戰勝了小泉純一郎。而其后,小泉則通過更加極端的“連續參拜”將遺族會劃入囊中,反手獲得了堅如磐石的黨內基礎。
長期師從小泉的現任首相安倍晉三顯然對其中利害了然于心。他在公開場合反復強調“國家領導人參拜為國捐軀的英靈理所當然”,正是為了迎合包括遺族會在內的保守選民們。
然而,這位“戰后最具民族主義色彩”的鷹派首相昨天并未出現在“英靈”面前。美國在歷史問題上態度日趨嚴厲和中、韓兩國的抗議,這些權重最終讓安倍選擇了回歸“現實主義”。不僅如此,官房長官、外相乃至以“保守主流”代表人物自居的麻生副總理也都取消了“靖國之行”。當然,安倍沒有忘記指示代理人交上一份“香火錢”。這樣才能抹平遺族會的失望,保住正在下滑的支持率。
右翼團體“謀生計”
無論何種意義上說,日本“右翼團體”都是個貶義詞。在和平主義尚占主流的日本,他們鼓吹的皇國史觀、軍國主義理念并不被認可。加之其復雜的背景,每每出現都讓普通市民側目。
但在8月15日靖國神社的各色人等中,他們則是最高調和易于辨認的。伴隨出場的通常是裝有鐵板的改裝街宣車,車廂上描繪著日章旗或皇室標志十六八重菊,輔之以巨大的高音喇叭,播放軍歌或帶有強烈排外色彩的口號。成員大多身著自制的“戰斗服”、氣勢洶洶。
右翼團體通常宣揚“獨尊(天)皇道”的口號,以顯示其組織的正統性。而具有諷刺意義的是,1975年日本媒體對A級戰犯合祭提出質疑后,日本天皇因不滿合祭就再未踏入靖國半步。但右翼團體并不在意,他們有現實利益的考量。日本警方曾在報告中指出,與暴力團(日本黑社會)關系密切的外圍組織正在通過營造所謂“愛國”政治氛圍向企業“征收”捐助,或干脆推選政治人物參與競選,目的是擴張勢力和“洗白”。換言之,“謀生計”或許才是他們不遺余力涉足靖國問題的根源所在。
網絡右翼圖“宣泄”
盡管很多人對這些“善于在虛擬世界中吐槽和謾罵的匿名人士”并不買賬,但最近幾年的靖國神社中“網絡右翼”卻是越聚越多。
曾有學者這樣描述“網絡右翼”特征:第一,反華、厭韓。第二,支持政治家參拜靖國、憲法改革、擴軍和愛國心教育。第三,在網上宣泄情感。而據調查符合這一標準的日本網民竟有300萬!
一個頗具說服力的現象是,每逢戰敗日,“結伴參拜”的帖子會泛濫成災——自備日章旗、身著定制體恤衫、女性參加者推薦著和服,“參拜”過程要在視頻網站中同步直播——看起像是一次“網友聚會”。但排外姿態卻與“右翼團體”無異,甚至擁有更大的“破壞力”。事實上,“網絡右翼”正在逐步把持日本的網絡輿論。在半數以上日本網民經常性利用的雅虎網站上,隨意翻開關于中國、韓國的新聞,下綴的留言板中都能找到喋喋不休的謾罵。各類關乎外交、內政的網絡民意調查中他們亦是主力。部分主流媒體甚至已經習慣于從留言板中獲取“民意”證據,傳播其排外論調。
“網絡右翼”的大量出現與日本近年來強化“愛國心教育”不無關系。
出于對戰前軍國主義教育的反省,戰后很長時期內“愛國”在日本教育界被列為“禁語”,對升國旗、唱國歌也諱莫如深。但自中曾根內閣提出增強國民“愛國心”后,1999年頒布《國旗、國歌法》、2002 年文部省編纂加入愛國內容的“心靈手冊”,直至2006 年“愛國心”被明確寫入新教育基本法,年輕一代日本人開始更多談論“國家利益”,甚至將顯示愛國之心其看作一種潮流、時尚。從日本網絡上和靖國神社內熱賣的“愛國服飾”中可見端倪。
毫無疑問,網絡上缺乏正確引導的愛國心越多宣泄在對外關系上,我們就會越快看到一個排外思潮泛濫的日本。
戰爭迷的“玩票”
靖國神社內穿著舊日本軍服耀武揚威的右翼圖片不止一次的見諸媒體報端,讓人想起當年無惡不作的侵華日軍。他們的出現是歪曲的歷史認識在日本社會中根深蒂固的顯現。但有時也會夾雜著荒誕的個人動機。
靖國神社“下乘牌”旁,每年戰敗日接近正午,一隊由7、8個穿著舊軍服的右翼都會舉行所謂“紀念儀式”,吹軍號、亮軍刀、列隊三呼萬歲,引得眾多媒體和個人爭相拍照。但令人驚訝的是,當記者問及其中一位“三浦”先生為何要扮演日軍時,他既無親友作為死難者在靖國中祭奠,也不屬于任何政治團體,更沒有戰爭經歷。事實上,他只是個癡迷于戰爭幻想的普通退休職員,對外交、國家利益的了解也遠不及購買“仿真軍事裝備”的熱情。那些趾高氣揚的圖像竟然不過是“玩票”!而如此膚淺的動機也能博得周圍“參拜者”們的掌聲和歡呼。
較之反省歷史,或許很多日本國民更應端正對歷史的認知姿態。至少不要讓殘酷的、充滿血淚的歷史變成無知的“盛裝大賽”。
沉默而固執的主流、“戰爭家族”
靖國神社的真正主角是“戰爭家族”和他們的遺屬。而正是該群體對“是非之地”的糾葛姿態,讓正視歷史在當今日本愈發難以實現。
一方面,他們中不乏深刻懺悔者。要求將親人遺骨搬出靖國以反對所謂“英靈說”的聲音始終未絕。2004年正是在200余名死難軍人家屬的公開訴訟下,日本法院才對小泉前首相的靖國參拜作出了“違憲判決”。
但與此同時,更多的人卻執拗地回避著自身的戰爭責任,選擇“遺忘”。把“戰敗日”含糊地稱為“終戰紀念日”正是這代人歷史認識的真實寫照。還有人是在本應背負的罪責加上“崇高犧牲”的堂皇外衣,用“日本特有的歷史和傳統”混淆視聽。更有甚者,在中國國力日漸增強時竟以“受害者”自居,指責中方在靖國問題上“干涉內政”。“中國是二戰后才形成的國家,怎么有資格指責我們的歷史?靖國神社正是日本成為正常國家的開始!”昨天正午,安倍首相輔佐官在靖國神社的“追悼會場”內高聲演講。臺下歡呼一片,包括為數眾多的“戰爭世代”。他們至今仍沒有學會該如何洗脫傲慢、尊重亞洲國家。當然,至死也不會去反省。
至今,每年仍有超過500萬人次訪問靖國神社。無論他們出于何種動機,結果上都成為保守政客、右翼團體和網絡青年們攫取利益,執迷于排外宣泄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