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編如下:
隨著5月22日日本股市日經指數從前一天最高點15,627,單日下跌1,143點起,已有愈來愈多的聲音,認為安倍經濟學效益似乎已到頂反轉。不僅如此,在6月5日安倍首相公布了萬眾矚目的“第三支箭”內容后,日經指數隨即再度重挫3.8%。
第三支箭似乎少了前兩支箭的魔力,但偏偏這第三支箭才是真正決定日本能否走出失落20年的關鍵。從去年底開始,安倍就陸續提出第三支箭的片段說明,但主軸有時講的是成長目標,有時又著重改革策略,有時重點又強調開放松綁,不免令人懷疑這第三支箭,是否根本還沒削好。
結果6月5日出爐的大致內容為,開放非處方藥解禁網絡銷售,并計劃將醫療保健、醫療設備和制藥作為日本主要的增長領域;日本中央政府將與地方自治體合作創設“國家戰略特區”,以吸引外資;允許龐大的公共退休基金購買更多股票并賣出回報雖穩定但很低的政府債券;并允許民間資金投資公共基礎設施項目等目前管制較多的領域;最后,要求加強職位匹配和新職介紹服務,提出健康、能源、新一代基礎設施、旅游4個領域最晚在2030年創造443萬個新就業崗位。
從這些初步的內容來看,不僅看不出策略重心,也看不出策略整體架構及邏輯,甚至還比不上六年前小泉首相的改革策略,及安倍本身在前次首相任內所提出成長策略。就氣勢上來看,也比不上先前安倍宣布決定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協議”(TPP)談判,那樣的決心及鏗鏘有力,怪不得會讓市場投資人失望。
說實話,安倍第一支箭的魔力,是在于修正錯誤的匯率政策,而非真是因為寬松貨幣促成了通膨環境,先前我們就提過,安倍的匯率政策絕對可以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因為之前日圓高估的幅度幾乎到了離譜程度。
但日本通縮問題,則不完全是貨幣問題,關鍵在于日本社經結構的惡性循環,人口老化,消費投資成長受限,因而產生通縮現象,更進一步減低消費投資意愿。
因此,雖然安倍的想法認為,倘若日本為通膨環境,那么,人們的消費及投資行為,將由保守轉向積極,因為在一個股市、房市及物價上漲的環境里,愈早買愈有利,形成消費投資與物價向上循環。
但問題是,那樣通膨環境的先決條件,并不會因為通貨的增加而發生,也因此,我們看到目前日本股市、房市、消費的熱絡,基本上是外人外資的貢獻,而非日本民眾行為的改變。
事實上,從過去至今,日本事務官僚們非常清楚日本長期發展的問題,一是能源問題,這部分,透過新能源及省能技術的開發,已有具體進展。
第二個問題是,人口老化。日本過去雖然也擬定了日本與亞洲共同成長的良性循環策略,如今,也宣布積極加入TPP及東協加六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的談判,甚至產業發展也將健康、照護、醫療、機器人等列為重點項目,以因應更全面老年化時代的來臨,但問題是這些都不能解決消費及投資動能不足的瓶頸。
真正的關鍵恐怕在于,日本對于外來文化及移民的保守心態,照理說,以日本的生活環境、經濟設備及技術,如果能夠讓更多海外移民者至日本定居,相信定能對亞洲做出貢獻。但問題是,這卻與保守主義的自民黨思維相捍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