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務卿克里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交談。(資料圖片)
新華網北京6月4日電(記者 雷東瑞)俄羅斯、美國、聯合國三方代表5日將在日內瓦舉行會議,為計劃于本月中旬召開的第二次敘利亞問題國際會議做準備。
第二次敘利亞問題國際會議由俄、美共同倡議舉辦,其目的是為了落實去年6月份第一次敘利亞問題國際會議的內容,商討組建一個敘所有社會力量參與的過渡管理機構。
從目前各方立場來看,本次會議能否如期舉行,還是一個問號。
首先,敘利亞反對派“撂挑子”。作為敘反對派總代表的“敘利亞反對派和革命力量全國聯盟”首先宣布將參加會議。然而,在敘黎邊境重鎮古賽爾的戰斗中失利,運送武器重要補給線被敘政府軍切斷后,敘利亞“全國聯盟”主席喬治•薩卜拉5月30日表示,除非國際社會干預并結束在敘利亞古賽爾鎮的暴力沖突,否則敘利亞反對派將不參加日內瓦會議。
對此,俄羅斯外交部副部長謝爾蓋•里亞布科夫斥責敘“全國聯盟”出爾反爾,還指責美國對其影響力不夠。
盡管如此,目前還不能排除敘反對派參會的可能性。今年2月,“敘利亞之友”會議在意大利羅馬召開,敘反對派也一度拒絕參會,但在美國承諾提供更多援助后,又改變了決定,參加了會議。
其次,美俄“貌合神離”。會議雖由俄美共同提議舉辦,并同意運用和平方式解決敘國內危機,但在諸如“巴沙爾去留”等關鍵問題上,兩國仍是南轅北轍。俄羅斯認為,巴沙爾是否下臺應由敘利亞人民自己做決定,不能由外部勢力說了算;而美國則要求巴沙爾必須下臺,并表示“未來的過渡政府中,沒有巴沙爾的任何位置”。
在雙方表態的背后,有其各自利益的考量。美國要巴沙爾必須下臺,目的是想扶持一個親西方的政權,使伊朗減少中東地區一個重要盟友,為最終解決伊核問題鋪路。俄羅斯則要維護其在敘利亞的國家利益不受損害,但又對反對派沒有好感,所以堅決不同意讓巴沙爾下臺。
俄美的另一個重要分歧,是在是否邀請伊朗參會上。俄羅斯認為,凡是對敘利亞各方有重要影響的力量都應該參加會議,伊朗也不例外;美國則擔心伊朗會把敘利亞問題與伊朗核問題掛鉤,堅決反對伊朗參會。會議召開迫在眉睫,俄美仍未就此達成一致。
最后,英法等國“攪局”。上月27日,在英法的操縱下,歐盟外長理事會通過決議,解除對敘利亞武器禁運。這意味著歐盟成員國將能夠向敘利亞反動派提供武器。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稱,歐盟此舉將加劇敘利亞軍事對峙,由于反對派受到鼓勵,增加了召開國際會議難度,降低會議的成功率。
6月1日,身為安理會本月輪值主席國的英國向聯合國安理會提交一份譴責敘利亞在古賽爾鎮軍事行動的草案,但被俄羅斯駁回。
2011年3月敘利亞爆發內亂,至今已有兩年多時間,已經造成巨大傷亡。根據聯合國難民署上周剛剛公布的數字,迄今為止,已經有8萬余人喪生,逃往鄰國避難的敘利亞難民人數已超過160萬,預計今年年底難民總數可能到300萬人。
可以想見,在敘利亞目前如此復雜的情況下,俄美召開第二次敘利亞國際會議,讓各方就組建過渡政府達成一致,的確困難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