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安倍出任日本首相僅僅不到一年便黯然下臺,可謂雄心不已,壯志未酬。之后,由于首相連續易人,加上“3·11”自然災害等因素,日本當前出現了社會經濟低迷、國民生活水準下降、外交無法前行等狀況。現在安倍在第二個任期,終于有機會再次推進他的“日本夢”,急欲“有所作為”。
作為前戰犯和首相岸信介的外孫,安倍在贏得大選之后便拿出“治亂世用重典”的姿態應對內政外交難題。內政上,通過擴張財政、提高CPI、壓低日元匯率等措施試圖為日本經濟注入活力,激活“日本增長”的發動機;外交上,謀求日本“軍事正常化”、“正常國家化”的突破,希望修改《和平憲法》、改自衛隊為自衛軍,爭取“集體自衛權”。
長期以來,修改憲法,軍事正常化一直是包括安倍在內的日本保守派政治家的夙愿和政策。這次也是安倍再任首相以后最重要的政治目標之一。
西方媒體因此毫不留情地指責安倍的“日本夢”是“一個軍國主義的頑固夢想”,而且“頑固透頂”。
無獨有偶。4月27日,安倍出現在千葉市的網絡愛好家集會上。他身穿迷彩服頭戴鋼盔的登上展出中的日本陸上自衛隊最新型戰車,向到場的網民們進行選舉宣傳。此舉也被年輕的日本網民尖銳地指出,是用實際行動為國際社會指責日本軍國主義復活提供了“實證”,簡直是“日本之恥”。
國際關系專家表示,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日本修憲已是大勢所趨。修憲后,日本陸、海、空自衛隊將正式變名為陸、海、空軍,其武器裝備將名正言順地得到進一步發展,這意味著日本將依靠其強大的經濟力量,成為一個具有更大自主性的政治、軍事大國。
安倍曾在著作《走向美麗國家》中寫道:“與鄰國中國保持友好關系對于日本來說,不論從經濟還是安全保障方面看都是非常重要的,中國經濟的發展與日本經濟的增長密切關聯”。安倍主張日中關系應遵循“政經分離”原則,不應讓政治問題損壞兩國的經濟互惠關系。但政治與經濟豈是可以隨意分割的?
分析稱,日本的"修憲夢"得以成行,受影響最大的應該是中國,日本自己也被反噬。目前,為了給修改和平憲法制造借口,安倍政府不惜在釣魚島問題上對華采取更為強硬立場,中日兩國在釣魚島海域日益增加軍事力量,這都成為亞太環境不穩定的因素。
不僅僅是政治、軍事層面,因日本的“修憲夢”而爆發的負面影響已不可避免地滲透至中日雙方經濟、文化領域,日方多個產業在華業務遭受巨大損失。同樣,對于中國市場損失也不可估量。而且,兩國越來越多的民間文化交流活動也因此宣布暫停或者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