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梅倫去年就該在北京,我們被告知他沒來是因忙于奧運會,后來又說不訪華是因中國領導人即將換屆,但現在中國新領導人上任兩個月了,唐寧街還沒收到北京的訪問邀請。”英國天空電視臺駐華記者馬克·斯通說。他在題為“今天的英國能否得罪得起中國”的文中說,10年前,西方政府可以隨意批評中國,那時中國在經濟上無足輕重,但現在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一個國家能否與中國做好生意取決于在人權和政治自由議題上,該國政府選擇討好中國,還是對抗中國。而英國似乎兩個都想選,還指望在此情況下對華貿易依然能興旺。馬克說,當卡梅倫遲遲得不到北京邀請時,奧朗德已經踏上北京的紅地毯,還簽下了中國購買60架空客飛機的大單。而英國外交人士卻說,鑒于英國持有空客公司大量股份,法中握手其實也讓英國獲利了,而且英國還沒向中國叩頭。文章還說,中國阻止別人見達賴有些粗暴,而英國的回應則顯得愚蠢:如今倫敦金融區1/3投資來自中國主權基金,希思羅機場1/10股份歸中資所有,英國HS2高鐵最終靠中國人的錢才變成現實,而英國外交官們竟相信能一邊對華強硬,一邊與中國維持經貿往來。“唐寧街期待首相年內訪華,如果到時候還沒有收到邀請,英國真的會非常尷尬。”馬克說。
“中國,通過貿易崛起”,德國藝術電視臺8日以此為題說,如今,西方國家想與中國做生意,就要在人權問題上異常小心。奧朗德就是這么做才拓展了與中國的貿易關系。“德國之聲”說,如今柏林在人權問題上對中國的聲音也越來越小了。在俄羅斯“政治評論”網4日報道中,歐洲國家爭相試圖從中國獲禮遇的態勢被形容為“紅毯爭奪”。俄羅斯《獨立報》則說,“中國打擊了英國首相的自戀”,卡梅倫上臺伊始說要重視與金磚國家的經貿關系,如今卻不能訪華,這是他個人的失敗。當歐盟國家領導人在中國壓力前猶豫不決時,莫斯科早早做了選擇,盡管俄羅斯佛教徒不斷向達賴發邀請,但他進入俄羅斯的通道從2004年起就已關閉。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