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作為繁榮經濟體還是失敗國家,印度都將是本地區的一個主角,中國亦然。印度人抱怨雙邊貿易向中國嚴重傾斜,印工業受到中國產品擠壓。軟件和醫療是其與中國不相上下、甚至更勝一籌的領域,卻受到北京嚴格保護。長此以往,印度終將淪為北京的新“非洲”。
這或許有些夸大,但根植于深厚土壤。印度人忘不了1962年被打敗的事實。這也令許多中國人覺得,印度現在、將來都不是重量級國家。當來訪的中國學者步入印度貧民窟時,這種觀點得到印證。那里垃圾成堆,人們沒衣服、沒尊嚴,過著沒未來的日子,卻安于命運。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思想受到嚴密控制的中國城市居民或農民,卻總是想著新法子賺錢發財。
即便作為軍事威脅,印度也沒太被當回事。有中國將領指出,盡管印度有核武,但1/3領土受到游擊隊威脅,且不同極端宗教勢力決意拼個你死我活,人人岌岌可危。印度似乎處在崩潰邊緣,不可能超越中國。此外,印度民主徒有其表,骨子里是封建社會……
但所有這些看法都未能考慮到印度更深層的社會結構。盡管有騷亂、動蕩及沒尊嚴的窮人,但它作為國家一直延續下來且經濟發展迅速。在許多關鍵領域,印度科研蒸蒸日上,成就不亞于甚至好于中國。近年來中國科研人員得到政府大力支持,而印度人沒這種條件。印度社會遠比一些中國人所認為的更強固。
反觀中國,從未受過西方長期殖民,高層官員鮮有會講流利英語的,政治標準在理論上是列寧式的。其傳統已四分五裂。沒有人穿傳統服飾,鮮有人記得葬禮、結婚和出生的傳統。中國的社會已完全西化,政治上看起來卻與以前的帝王時代差不多。這些令中國在西方很難被理解和接受。
如今,印中是前所未有的近鄰,加上龐大人口和市場潛力,令雙方成為彼此在地區的自然抗衡力量。駕馭或遏制印度有賴于中國,反之亦然。(作者弗朗切斯科·西希,喬恒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