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說明:印媒發布的照片顯示,中國軍人5日打出英文橫幅勸印軍后撤。
“兩軍指揮官握手告別,雙方部隊隨后各自撤離”。5日晚,喜馬拉雅山脈上已持續3周的中印邊防軍“帳篷對峙”突現令印度媒體錯愕的“和諧轉變”。中印兩國官方昨天證實,雙方邊防部隊已解除在天南河谷地區的對峙。然而事態回轉卻沒能讓“南大樓(印度外交部所在地)”擺脫淪為印媒箭心的命運。被輿論和反對派批了20天“對華軟弱”的印度政府昨天依然受到詰問。有印度媒體懷疑撤軍協議背后“有貓膩”,要求新德里公開協議細節,讓人民清楚“印度付出了多大代價”。但也有人慶幸“外交終于贏得了勝利”,認為5000米海拔上“面對面、眼對眼”的罕見對峙一旦失控,會令新德里與北京都承受不起。在國際輿論場,還有媒體從喜馬拉雅山聯想到釣魚島周邊的漣漪。日本2CH網站上有人留言說,喜馬拉雅對峙出現了值得中日借鑒的結局。
撤軍,三周對峙突現和平結局
“近日,中印兩國通過協商,就妥善解決中印邊界西段發生的事件達成共識。目前,雙方邊防部隊已解除在天南河谷地區的對峙。”在中國外交部網站昨晚貼出此消息前,“中印結束帳篷對峙”已被印媒及西方媒體熱議了一天。有印度軍方匿名消息源6日向媒體表示,依據印中兩軍邊界指揮官5日達成的協議,在拉達克地區對峙了20天的中印部隊(各約三四十人)在5日19時30分前開始撤離。這名來自印度北方司令部的消息人士稱,印軍已從對峙地點后撤1公里,“中國軍隊也開始撤向4月15日他們跨越實際控制線入侵印度領土前的位置,但不清楚他們究竟撤了多遠。”
在西方輿論場,此次中印軍隊對峙事件被形容為“1.5萬英尺高空的對峙”。印方聲稱解放軍排級部隊自4月15日起“深入印度領土19公里”,并陸續搭設5座帳篷。印度陸軍則搭起12座帳篷,兩軍相隔300米。路透社說,在海拔超過5000米、被印度稱為DBO地區的無人山地,對峙中的印中士兵每天都會走出帳篷巡視,彼此只隔100米站立。在印媒公布的畫面中,中國軍人還拉起橫幅提示印軍后撤,橫幅上寫:“你們已跨過邊界,請撤回”。
昨天早些時候,一些媒體還在傳印度外長庫爾希德暗示其9日對北京的訪問“尚不確定”。突然出現的撤軍消息自然占據了印媒顯要位置。《印度斯坦時報》說,“安靜外交生效了,政府消息源稱,本周一清晨到來前,一切已恢復常態”。《印度教徒報》也說,“在中印對峙三周后,外交終于贏得了勝利。” 6日傍晚,印度外交部發言人稱,中印已就恢復實際控制線現狀達成協議,外長庫爾希德將按計劃于9日訪華。
印媒質疑有“交換條件”
“中國軍隊已占據那里20天,并且聲稱他們沒有入侵印度領土,那么他們為什么突然要撤?”印度《第一郵報》6日文章承認“當兩支互相不信任的軍隊進入眼對眼的對峙,失控的可能性大增”,卻將這樣的質疑拋給印度政府。文章說,印度政府沒有公布印中撤軍協議細節,這只能讓人相信中國從中撈到了好處。《印度快報》6日批評印度政府為“中國入侵”找借口,“新德里為了北京的面子卻丟盡了自己的面子”。
過去3周,類似的批評頻繁見諸印度媒體,《印度時報》4月25日曾在同一期報紙的4個版面上刊登報道中印對峙的文章。印度反對黨也頻頻抨擊政府對華軟弱,來自印度人民黨的前外長辛哈在要求印度政府強硬應對時甚至說“惡霸一旦意識到是在跟一個絕不屈從的國家打交道,馬上退縮”。6日,這種情緒轉化為對“新德里究竟向北京出讓了什么”的質疑。《印度時報》題為“局勢降溫背后是否有交換條件”的文章援引政府消息源說,協議能達成印度一定有得也有失,并且一定有讓中國人挽回面子的內容。文章還說,中國已明確把印度拆除在楚馬地區的軍事設施當做局勢降溫的先決條件。印度《第一郵報》說,如果印度政府真因答應了這樣的條件才換取撤軍協議,等于是向中國出讓了在本國領土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的決定權,“這是對中國挑釁的獎賞”。《印度快報》說,“德里必須向人民解釋清楚,我們答應了對方什么條件下才換來現狀得以恢復”。
6日,中印兩國官方都未透露協議內容。印度電視臺當日報道詳細講述了1962年中印邊界沖突中,雙方在今日對峙的地區曾有過怎樣慘烈的戰斗。該報道稱,當中印軍隊5日開始解除在DBO地區的對峙時,人們應該清楚,1962年戰爭中吃不飽、武器差的印度士兵是如何在這一地區“英勇抵御入侵”,戰斗到最后一滴血的。同日在《印度時報》網站有關中印解除對峙的報道下,一些印度網民留言批評印度政府“愚蠢”,稱“相互后撤不是印度的勝利”。也有人稱贊“一場不必要的緊張得到很好的解決,沒有給予和索取,任何邊界爭端都不可能得到解決。”
“中印表現出的成熟值得贊揚”
《印度時報》網站上,美國讀者H N Vazirani留言說:“我對印中處理這一緊張局勢的方式感到驕傲。兩國都承擔不起打一場大規模戰爭,如果開戰,世界上一些國家會感到高興。印度和中國表現出的成熟值得贊揚。”
6日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印度尼赫魯大學教授斯瓦蘭也用“成熟”一詞稱贊中印政府處理危機的表現。他說,中印和平解決危機所展現出的成熟給地區和世界帶來了一個積極信號。 在印度輿論場,也有人從世界的角度看待中印對峙,但結論卻相反。《新印度快報》5日題為“面對中國強硬新德里為何無頭緒”的文章說,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日前對中國在海上的挑釁發出嚴厲警告,印度政府卻在為中國入侵辯護。文章說,面對越來越傲慢的北方鄰居,印度與日本、越南聯合,同時與東方鄰國加強軍事合作至關重要。文章還說,中國軍隊上一次“在印度領土保持物理存在”還是在1986年,“當時他們入侵阿魯納恰爾邦,在外交抗議無效后,時任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做出大規模軍事部署,結果入侵的中國軍隊陷入印軍重重包圍。兩年之后兩國關系因拉吉夫·甘地訪華緩和。”
在被印度媒體屢次提及的日本,也有媒體把釣魚島爭端與中印對峙相聯系。日本“活力門”網站5日題為“中國軍隊越界入侵印度兩周,下一個是釣魚島”的文章說,中國軍隊能在深夜偷偷潛入印度實際控制區域,連帳篷都搭得起來,未來也可能喬裝成漁民半夜偷偷登上釣魚島,在那里搭起帳篷。中國現在恐怕是在印度練習如何“侵略”釣魚島,日本有必要保持警惕。日本2CH網站上也有人議論“中國的勝利”,有人留言說,“中印解除對峙可以成為釣魚島問題的參考,(中日)雙方互相商量,(結果)要讓中國也能接受。”
加拿大“全球化研究中心”網站注意到,盡管面對國內壓力,印度政府還是全力推進外長庫爾希德訪問中國。在一些分析人士眼中,同樣是面對國內反對聲音,印度政府此次在維護中印關系大局上似乎更加堅決,抗壓性更強。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南亞問題專家傅小強6日對《環球時報》說,維護邊境地區和平安寧是中印兩國政府共識,雙方也有解決邊界問題的一系列機制。這次對峙時間雖長,但最后得到妥善解決,沒有打亂中印關系繼續向前發展的勢頭,這說明中印解決爭端的機制和渠道暢通,雙方有能力、也有智慧管控和處理邊界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