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邀請,法蘭西共和國總統弗朗索瓦?奧朗德將于4月25日和26日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
除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及中方其他領導人會見外,奧朗德還將訪問上海,隨行人員包括外交、經濟和財政、生態能源、教育、衛生等多名政府部長,以及50多家企業的代表。中法預計在航空航天、核能、食品加工、農業和健康醫療等重點領域簽署一系列協議。此次奧朗德訪華的主題為同中方討論發展中法新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以及加強中法經貿交流等。
奧朗德是中國新一屆政府成立之后首位訪華的西方國家元首。對于此次訪華之行,他在18日總統府舉行的招待會上表示,隨著法中迎來新的領導人,兩國關系也將開啟新的階段,雙方將有機會展開新的交流,有機會步入友好關系的新里程。他強調,新興國家擁有創造財富的能力,擁有科技和經驗等優勢的歐洲國家在尋找新的市場,雙方需要攜手努力,實現共贏,共同推進經濟增長。
奧朗德訪華之行受到中方的歡迎。國家主席習近平12日在與法國外長法比尤斯的會見中表示,中方高度重視奧朗德總統即將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期待著同他就中法關系及共同關心的問題深入交換意見,加深了解,增進共識,擴大合作,為中法關系的長期發展確定方向。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19日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希望通過奧朗德總統此訪,同法方進一步增進政治互信,推進務實合作,加強在國際事務中的溝通協調,推動中法關系邁上新臺階。
中法兩國2014年將迎來建交50周年和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10周年。就中法關系發展走向、奧朗德訪華意義等問題,人民網記者采訪了外交學院法國與法語國家研究中心主任齊建華。
中法關系實現多次突破
1964年,法國與新中國建交,使中國在冷戰“鐵幕”下實現了外交“破冰”。在時任法國總統戴高樂(總統任期:1958年至1969年)的努力之下,法國成為了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西方大國。齊建華認為,中法建交不僅讓中國突破了以美國為首的外交封鎖、與蘇聯的外交僵局,也讓法國實現了獨立自主的平衡外交,在世界上發揮了自己的大國作用。中法建交打破了兩個陣營的壟斷地位,為世界向多極化發展做出了貢獻。
建交之后,中法關系得到了雙方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實現了外交上的多次突破。1973年,蓬皮杜總統訪華,是第一位正式訪華的西方國家元首。1983年,中法簽署核電合作備忘錄,法國成為第一個與中國開展民用核能合作的國家。1997年,法國成為第一個與中國建立全面伙伴關系的西方國家。2004年,法國又在西方國家中第一個與中國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
在過去的49年中,齊建華指出,中法關系雖然也出現過一些起伏和波折,但推動雙方在科技、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的交流;戰略上合作互信、相互支持才是中法關系的主旋律。齊建華說,“這半個世紀以來,中法關系是積極的,成果豐碩的,對國際關系的發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奧朗德的穩妥外交路線
奧朗德的外交政策穩健、低調,他提出要通過“經濟外交”來帶領法國走出當前的經濟危機。在這個過程中,奧朗德相信,新興大國的崛起是當前形勢發展的重要趨勢,法國應該與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國家保持更密切的溝通和合作。
對于奧朗德的外交路線,齊建華分析說,從世界發展趨勢上看,維護和平、謀求發展是各個國家的目標,合作是必然的趨勢,這對法國來說也一樣。法國在70年代后發展放緩,遇到了滯漲等經濟問題,它不像美國一樣主張自由主義、以資本為核心,而是有許多自己的價值觀,因此負擔也稍微重一些。2007年經濟危機爆發之后,法國面臨經濟不景氣、失業率高漲的問題,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明顯不如新興經濟體。在這種形勢下,法國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去解決經濟問題,加深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因此,他的“經濟外交”是一種務實的考慮。
在奧朗德的“經濟外交”路線下,中法關系的發展顯然具有很大的空間。據統計,2011年,中法貿易額僅為中德貿易的40%。當年,中德貿易額高達1440億歐元,占中歐貿易總額的1/3。對此,齊建華指出,奧朗德會適當地改變與中國“政熱經冷”的局面,中法的經濟合作應該更豐富、更多彩,這是符合法國的現實需要的。
奧朗德對華釋放友好信號
奧朗德3月15日在祝賀習近平當選中國國家主席的賀電中表示,法中兩國都主張世界多極化,在許多重大問題上有相同或相近的主張。中國對促進世界和平、穩定、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法方同中方加強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決心是堅定的。
對此,齊建華認為,奧朗德對中國的重視是顯而易見的,基于雙方在很多問題上的相同立場,他希望雙方可以深化全面的戰略伙伴關系,以建交50周年為契機,更好地規劃雙方的合作發展。
齊建華強調,總體來說,法國社會黨都在積極地與中國發展關系,雙方可以從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逐步推進中法關系發展。 (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