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的盛夏注定是一段令人難忘的歲月。自7月8日開始安慶地區發生的持續暴雨天氣,尤其是7月13日安慶城區發生的百年一遇的強降雨,造成宜秀區境內的內河湖庫水位猛漲,多處路段積水,部分區域內澇嚴重。一時間,區內部分村莊及農田受淹、水庫暴滿,全區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受到較大影響。截止7月17日,全區已有4684公頃農作物受災,受災人口達7.51萬余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7870萬元。
面對突如其來的雨情、水情、災情,宜秀區委、區政府和區防指迅即啟動Ⅲ級應急響應,動員全區上下立即行動起來,把防汛抗洪作為當前壓倒一切的中心工作來抓。全區各級、各部門、各單位迅速行動,全力以赴投身于防汛抗洪的戰斗中,尤其是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充分發揮戰斗堡壘和先鋒模范作用,以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高度負責的精神,在大災面前臨危不懼、處變不驚,周密部署安排、奮力搶險救災,挽救了險區人民群眾生命,杜絕了一場又一場重大災難的發生,推動了應急防汛救災工作有力有序有效開展,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動人贊歌。
“當干部就得心里裝著群眾”
7月13日20時,宜秀區白澤湖鄉芭茅村雙山組一處山坡發生山體滑坡,直接影響到周邊兩戶居民安全。險情就是命令,險情發生后,該鄉鄉、村兩級干部摸著1米多深的山洪水,將2戶6口人及時轉移到其親戚家和大楓敬老院。目前,這兩戶人家的生活秩序井然。
事情的妥善處理并非偶然,這得益于視人民為父母、千方百計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的基層黨組織的高度重視和鄉、村黨委、黨支部(支部)書記,在緊急關頭帶領干部群眾及時預警和轉移。從該鄉黨委書記李雙勝到村黨支部書記王付平,他們用實際行動在危難中接受了人民的考驗,樹立起了共產黨員和領導干部的光輝形象。自抵達現場那一刻起,他們就一直站在泥濘中,組織指揮群眾轉移,汗水濕透衣背,泥漿糊滿全身也渾然不覺,只是一心牽掛著群眾的安危,直到確認群眾全部安全撤出。該村支部書記王付平說,“無人傷亡的功勞是大家的,作為一名老黨員,這是我應該做的,當干部就得心里裝著群眾,在群眾最需要的時候為他們分憂”。正如當地一位群眾所說的那樣,“現在的干部們把群眾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有危險、有困難時總是很快來到群眾身邊,有時親兄弟親兒子都比不上這些干部,共產黨員不是親人勝親人啊!”
“基層黨組織就是要成為群眾的主心骨”
同樣,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也給宜秀區大橋街道圣埠社區帶來嚴峻的考驗,由于7月13日的特大暴雨,圣埠社區的10個居民組中有8個居民組受災十分嚴重,有的居民住處被雨水淹沒,無法出行,情況十分危急。尤其是該社區的圣埠、民利等組居民受災最為嚴重,有50余戶居民家中一樓被淹,積水最深處達到2米。
大災面前,生命無價。危急之時,圣埠社區的黨總支書記陳杰帶領黨員干部和青年民兵坐上兩艘沖鋒舟在污齪的泥水中展開緊急救援,救助居民脫離險區。在廣大黨員干部和居民的齊心協力與互助下,先后救出了50多名居民,其中4名幼兒、8名兒童。
在安全轉移被困居民后,為確保當地群眾安全,圣埠社區還對受災區域進行斷電。在特大災害面前,廣大黨員干部始終把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他們不畏艱險、不辭辛勞,不僅表現出令人欽敬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的政治素養,更成為抗洪救災的中流砥柱。
“一名黨員干部就是一盞明燈”
7月8日以來的持續強降雨和7月13日的特大暴雨,使楊橋鎮的眾多圩口成為澤國。在宜秀區楊橋鎮,境內河水陡漲、各大水庫告急,災情不斷發生,防汛形勢十分嚴峻。作為負責該鎮重點圩口——勝利圩防汛工作的該鎮副科級干部肖仁慶更是身先士卒,置生命于度外,第一時間奔赴抗洪一線開展搶險,帶領鎮機關干部和駐村工作隊,深入包保村查看汛情,及時為村民排憂解難,并妥善處置防汛搶險事宜,盡力將災害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7月9日,長期超負荷工作的肖仁慶突感身體不適,醫生建議他住院治療。當接到部分水庫告急的通知后,他又帶領工作組成員火速趕赴負責的圩口,查看汛情、險情,協調、指揮工作。在之后的連續幾天中,雨仍在不停地下,但每天都能在全鎮各個圩口看到他來回奔波的身影,查看水情。7月13日突降暴雨,鎮內各大水庫水位猛漲,防汛已進入緊急期,市、區防指迅即啟動防汛Ⅰ級應急響應。原本安排到醫院住院的他聽到消息后,毫不猶豫,又奔赴現場,跟群眾一起扛砂包、筑堤壩,現場指揮,忙得滿頭是汗,直到天黑才拖著疲憊的身體返程。
這就是我們的共產黨人的真實寫照,一群在風雨之中用行動寫就忠誠的人民公仆;一群在危難之際盡顯英雄本色的民族脊梁……(程皖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