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安徽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在《安徽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簡報》中,以《科學利用林地資源,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為題,通篇介紹我區羅嶺鎮科學利用林地資源,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的做法,在全省推廣我區在林權改革中取得的成功經驗。現將簡報全文轉登如下:
按語:利用林地上各種生物在時空上互補的特性,在林中和林下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等,實行立體開發、復合經營,實現長中短有機結合、上中下綜合利用和資源有效循環利用,是提高林地綜合利用率和產出率、促進發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徑。在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繼續向縱深推進之際,國家林業局因勢利導,鼓勵各種主體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并決定在今年適當時候專門召開全國發展林下經濟現場交流會。我省各地在發展林下經濟方面也有很多有益的探索和成功典型事例,現編發安慶市宜秀區羅嶺鎮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的做法,供各地參考借鑒。
科學利用林地資源大力發展林下經濟
——安慶市宜秀區羅嶺鎮發展 林下經濟紀實
安慶市宜秀區羅嶺鎮是低山丘陵地區,當地農民的主要經濟收入靠外出務工。近年來,一些農民在外出務工中學習積累了不少自主創業的經驗,并且看中了家鄉集體林改后好的政策環境和林地資源的優勢,紛紛返鄉承包山場,大力發展林下經濟,開辟出一條嶄新的致富之路。
隨著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不斷推進,如何鞏固和擴大林改成果,讓林農從林地中刨出個“金娃娃”,在安慶市宜秀區羅嶺鎮成為最熱門的話題和廣大林農追求的目標。當地農民立足林地面積大,交通便利以及城效區位優勢,以林業重點工程來依托,積極探索開發以林禽為主,林藥、林菜、林菌為輔的立體林業,培育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以實現促林增效,助農增收的農林復合發展的新模式。
羅嶺鎮林下經濟的大力發展,催生出一批實力雄厚的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僅規模林下養殖示范基地已達三家,即梅溪生態農業發展基地,振翔生態農業發展基地和祥龍生態林業發展基地。這三家規模林下養殖示范基地租賃山場總面積達2500畝,新建生態養雞場1800畝,綠化苗木生產基地200畝,優質茶生產基地100畝,引種楊梅優良品種100畝。振翔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于2010年成功注冊了“鳳溪山牌”土雞和土雞蛋產品商標。該鎮林下經濟規模化發展極大地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和林農增收致富。
在該鎮林下經濟發展中,涌現出許多優秀的致富能手。如林春村村民金來宏,高中畢業后外出打工長達10多年,從事過電工、自來水管道工、駕駛員、建材銷售員等多種職業。他頭腦靈活,善于思考,在打工之余就進行了廣泛的市場調查。返鄉后,看到村里的千余畝林地樹大草多,便萌生了林下養殖的念頭。經過考察學習和市場調研后,他發現林下放養土雞市場潛力大、效益高,便投資林下養雞項目。2009年7月,金來宏拿出務工積蓄80余萬元,創建了梅溪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承包了1200畝山場,建成了1000畝生態養雞場,在山坡上、樹林里搭起10個簡易雞棚,放養1萬只土雞苗,從事林下養雞。經過一年的艱苦努力,首批1萬只土雞當年12月順利出欄,銷售收入54萬元,凈利潤達21萬元。為擴大經營規模,金來宏采取每月批次進雞的方式循環養殖,僅2010年累計出欄15萬只雞,實現銷售收入近550萬元,獲利258萬元,成功走出一條返鄉創業致富路。
2010年,該鎮僅三個林下養殖示范基地共放養雛雞近30萬只,當年出欄成品雞近25萬只,出售雞蛋160萬斤。年產值達1500萬元,創利潤近788萬元。項目實施后產生了明顯的社會效益,輻射帶動周邊農戶150戶,戶均養雞200只,年增純收入5000元,共解決340個勞動就業崗位,促進了社會穩定和農業結構調整。羅嶺鎮林下養殖的成功經驗,有力地推動了全區林下經濟的發展,為進一步開發利用林下資源提供了示范帶動作用。
送:國家林業局,省委、省人大常委會、省政府、省政協辦公廳,省委政研室,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省人大農工委,省政府研究室,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和有關新聞單位,張寶順書記、王三運省長、趙樹叢副省長、程中才副秘書長
發:各市委、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委、縣(市、區)人民政府,各市、縣(市、區)林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