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秀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被征地農民再就業工作,多措并舉,教育引導廣大被征地農民轉變就業觀念、自謀職業、自主創業,最大限度促進被征地農民二次就業。各級各部門通力協作,積極改善就業環境,擴大被征地農民就業渠道,努力破解被征地農民就業難題,取得顯著成效。目前,該區共有2.6萬被征地農民實現再就業,占全區失地勞動力的88%。
改善就業環境提升服務水平
該區充分利用黨員春訓、創業明星評比等多種形式廣泛深入地開展就業政策宣傳教育,引導農民轉變思想觀念,主動創業和就業,激發全民創業熱情。充分發揮政府促進就業的主導作用,認真貫徹落實各項政策和扶持措施,實施有利于擴大就業的產業和經濟政策,大力發展城需型農業和二、三產業,充分挖掘企事業單位和社區管理服務的潛能,增加就業崗位、拓寬就業渠道,特別是重點幫助“4050”人員、殘疾人和貧困家庭就業困難人員就業,推動充分就業。人社部門爭取資金150萬,支持大龍山鎮創建“農民工創業園”,3家入駐企業安排被征地農民120余人就業。燎原社區以安師院新校區為依托,引導被征地農民興辦旅游、餐飲等服務業,每年為社區居民增收數千萬元。芭茅巷社區充分利用預留發展空間采取居民入股分紅的方式,建立神墩商業街和神墩家居城,并成立保潔公司和裝卸隊,既安置了居民就業,又壯大了集體經濟,讓被征地農民從中獲得永久性收益。
建設就業超市搭建服務平臺
宜秀區把強化公共服務作為擴大被征地農民就業的有效保障,以區人力資源中心為主導,發揮鄉鎮(辦)就業和社會保障事務所作用,配齊勞動保障專管人員,建立完善區、鄉、村(居)三級服務網絡,加快公共服務平臺和信息網絡設施建設,為被征地農民提供信息發布、技能培訓、創業指導等綜合服務。依托區人力資源市場大膽探索在大橋開發區、北部新城、龍山鳳水文化旅游產業園配置多功能的就業超市,與區人力資源市場實行并網操作,共享信息資源,規范用人單位招聘、勞動者求職、職業中介機構從事職業中介等行為,為被征地農民開展適合就業的個性化服務。在就業超市的聯系和幫助下,大橋開發區42家投產企業1萬多產業工人中有60%以上是被征地的農民。自去年10月份以來,全區就業超市舉辦大型就職招聘會3場,66家企業向被征地農民提供3910個崗位。
強化技能培訓解決供需矛盾
該區加大被征地農民就業技能培訓力度,妥善解決園區企業急需的技能工人嚴重短缺與就業困難的被征地農民大量存在的矛盾。各鄉鎮(辦)社保所和村(居)就業培訓服務站首先對16周歲以上有勞動能力的被征地農民進行就業培訓摸底登記,建立就業培訓信息卡和數據庫,將他們的基本情況、技能特長等信息記錄在案,全面了解被征地農民的培訓和就業需求。同時,對被征地農民實行分類培訓。對有一定文化基礎的青年農民提供電器、汽修等中高級技能培訓;對文化素質偏低、年齡偏大的農民,主要開展保安、家政服務等易懂易學的初級培訓,并適時開展法律法規培訓,提高被征地農民綜合素質。加強培訓機構與企業之間的有效對接,實施定單式培訓、崗前培訓,切實做到“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自2008年以來,共舉辦各類就業技能培訓239期,參訓農民達一萬余人次。今年上半年,為華泰紡織、旺旺食品等園區企業輸入技能工人200多人。
作者:陳秀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