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溫州7月27日電題:仍會乘動車盼增安全性
中新社記者石巖
“發(fā)生這么大事故的概率,我認為還是微乎其微的。總體上看,火車的安全性要高于其他一些交通工具。這起事故不會改變我選擇動車出行的初衷。”在被問及“7•23”事故是否會改變其對動車安全性信任時,37歲的李正明這樣對中新社記者說。
23日發(fā)生在溫州的動車追尾事故,迄今已造成39人死亡。有鑒于中國飛速發(fā)展的高鐵事業(yè),此次事故迅速引發(fā)國內(nèi)外的注意,而一場圍繞動車安全性的大討論也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掀起。
李正明的上述觀點,代表了很多民眾的心態(tài)。“小概率”一詞,成為記者走訪溫州市民時聽到的高頻詞匯。但這并不代表民眾對于動車的完全放心,一些對于安全性的質(zhì)疑,仍被許多民眾所頻頻提及。
“乘坐飛機時,不時有空姐來一遍遍提醒你系好安全帶,可在動車上呢?壓根兒就沒這玩意兒!”43歲地戴茶淼這樣抱怨道,“我聽說這次很多旅客都是被撞死或壓死的,如果有安全帶,相信能避免很多傷亡!
而正在浙江某高校念大二的溫州女孩孫小麗也表示,動車速度那么快,“不防一萬,也要防萬一”,“我曾經(jīng)坐過京津城際動車,那么高的時速,居然也不設安全帶,現(xiàn)在想起有些后怕。”她說。
事實上,在近日互聯(lián)網(wǎng)上一項民意投票中,76%的網(wǎng)友贊成動車配備安全帶,僅有5%的網(wǎng)友表示“說不準”。在動車上配備安全帶的呼吁,已經(jīng)成為得到很多人的支持,但鐵道部門暫未就此回應。
此外,“7•23”事故中暴露出的其它安全問題,也為很多采訪者所詬病。一位劉女士在看完相關報道后告訴記者:“事故發(fā)生時,一些乘客說救生錘根本砸不開窗戶,萬一被我們碰上了,怎么辦?”
對此,已有網(wǎng)友呼吁,動車應該像飛機一樣,乘務員一上車先對乘客進行安全培訓,教旅客一些必要的安全常識,以備不測。
“7•23”事故陰霾下,盡管在很多地方出現(xiàn)了動車退票潮,“用腳投票”至民航及客運,但據(jù)記者了解到,這并未從根本上傷及動車上座率。
“相比較而言,動車還是比民航要便宜得多,比客車要安全一些,比普快列車又要快一些!睂O小麗說,這種定位的出行方式,對于她這種暫無固定收入來源的青年學生來說,還是有相當吸引力的。
“我們這種人選擇動車出行,其實是無奈的。”孫小麗笑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