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國“約翰·麥凱恩”號驅逐艦昨天抵達越南峴港市仙沙港,兩國海軍本周將在南海舉行規模“史無前例”的海上聯合演練。美國軍方強調演練是“非戰斗性的”,旨在慶祝美越關系正常化15周年。但國際輿論場大多認為這一說法是外交辭令。BBC稱,在南海爭端日益緊張的今天,這樣的演練很可能激怒中國。在美國國內,“如何應對更自信的中國”正在引發媒體和學界的爭論。鷹派政客博爾頓10日公開要求奧巴馬政府“強硬回擊北京的野蠻”。一些跟風的美國學者責怪奧巴馬的合作策略嬌慣了中國的強硬,宣稱美國急需“新對華戰略”,而這一新戰略的起點就在南海。中美在這里的角力甚至被抬到“決定這個星球未來統治者”的高度。而馬來西亞媒體卻傳出對美國的警告:你不能興高采烈地插手南海,卻只給這里帶來麻煩。中國學者韓旭東說,東南亞的多元聲音顯示出,在南海,美國沒有一意孤行的空間。
“史無前例”演練被指針對中國
10日,美國海軍“約翰·麥凱恩”號驅逐艦在越南中部峴港市仙沙港靠岸,成為繼美國“喬治·華盛頓”號航母8日訪越以來第二艘引發國際媒體關注的訪越美軍軍艦。越南《青年報》當日稱,“約翰·麥凱恩”號此次訪越是為慶祝美越關系正常化15周年參加文體聯歡,并參觀峴港,但隨后來自RTT News的消息讓這一訪問火藥昧陡增。該消息稱,“約翰·麥凱恩”號驅逐艦本周三將與越南海軍進行一次史無前例的聯合軍演。BBC稱,參演的還有“喬治·華盛頓”號航母。文章說,美國第七艦隊在聲明中把這次為期一周的軍演稱為“一系列海上演練活動”,因為重點是非戰斗演習,如海上搜救活動。越南媒體也強調演習是“非作戰聯合訓練”。
中國海軍專家李杰說,此次美越軍演是以前兩國海軍合作中沒有過的。分析人士稱,越南或者是故意讓這樣的軍演去碰撞當前南海的復雜局勢,否則它就應當發出強烈的對華友好信息來平衡軍演的影響。法新社援引“約翰·麥凱恩”號指揮官杰弗里·金的話說,演練早在幾個月前就安排好了。但法新社等西方媒體均強調演練是在中越因南海爭端關系緊張背景下進行的。BBC稱,輿論普遍認為,此舉無疑會強烈刺激在南海主權問題上與越南有爭執的中國。文章說,看起來這一次河內政府似乎決定冒一下險,要得罪它那強大的鄰國中國了。而此舉對美國的意義在于發出它在該地區仍有控制權的信號,并表示它與中國抗爭、捍衛它在該地區自由航行的決心。
美輿論頻現對華強硬聲音
從宣布航母將到黃海軍演,到與越南進行聯合軍演,美國在海洋上對中國的態度正變得越發強硬。而這與其國內對華輿論氛圍似乎是叻合的。
10日,美國前常駐聯合國代表約翰·博爾頓在《華爾街日報》上發表了一篇措辭極為強硬的文章,這篇題為“對抗中國怒吼”的文章稱,多年來,美國外交政策的樂觀主義者認為中國將崛起為一個和平而負責任的大國,但中國近來的攻勢讓這種想法看起來越來越幼稚。文章指責中國在美俄一起削減戰略核武器的時候大力發展核導彈,搞“航母殺手”;“中國在核不擴散領域也極不合作,在經濟制裁伊朗的問題上和美國唱反調”。博爾頓說,奧巴馬如果不想放任“北京的野蠻”,就必須強硬回擊北京的敵意,“面對好斗的北京,軟軟地回應絕不是好選擇”。
事實上,近來怪罪中國的文章在美國媒體上有扎堆兒的趨勢。就在博爾頓對華“發飆”前一天,美國《洛杉磯時報》指責中國與俄羅斯、土耳其和印度一起阻礙美歐對伊朗的經濟制裁。該報給中國安的罪名是違反聯合國制裁決議,向伊朗出售大量汽油。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沈丁立說,美國的埋怨是出于認為中國沒在美國的核心利益問題上給予幫助,但事實上聯合國對伊制裁決議刪掉了美國發起的能源制裁內容,并沒有如美國所愿把伊朗能源進口之路堵死。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田文林說,美國是想拿自己立的規矩約束中國。
“美國必須找到對華新策略。”8日,美國芝加哥國際事務理事會執行董事托馬斯·懷特在英國《金融時報》上撰文提出這一觀點。懷特說,過去70年,美國一直致力于領導并拓展一種公開、民主的國際秩序,但這一拓展時代正在走向終結,中國在變得越來越富裕的同時,并沒有走西方設想的民主道路。如今,美國決策者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保護美國領導的國際秩序不受新興國家的挑戰,尤其是中國。奧巴馬政府起初想通過合作把中國帶入國際秩序,但令他們驚訝的是,北京選擇了更加強硬的單邊外交政策。如今,中美這種摩擦更多集中在海洋上,尤其是南海,奧巴馬選擇維系現有太平洋秩序是對的,但他還缺一幅“戰略路線圖”。為保證美國秩序不被中國破壞,美國需要建立新的地緣政治關系和同盟,印度和印尼應該是好的候選國。
美媒不相信“中國統治世界”
9日,最新一期的美國《新聞周刊》把一頂匪夷所思的高帽送給中國——“世界統治者”。這篇題為“中國夢”的文章一邊宣稱許多人認為中國即將“統治這個星球”,一邊又安撫美國人說,中國和美國比還差得很遠,“并沒有真的接管世界”。
《新聞周刊》說,在我們這個時代,中國崛起已是一個確定的政治和經濟故事,每周都會有一本新書宣稱“重心東移不可阻擋”,以及“在并不遙遠的未來中國將統治這個星球”。但主流媒體對于“中國全球擴展”的報道大多是斷章取義。雖然中國同很多地區(如非洲和拉美)的貿易大幅增長,但實際上仍落后于美國,中國雖已是亞洲貿易主宰者,但它所把持的不過是低端產業,而高端產業依然在美國手里。中國在援助、直接投資、軟實力和軍事實力等方面更無法與美國相比。文章說,中國正在成為世界上的重要國家,但不會成為主宰,“世界上還沒有哪一個國家只靠經濟就能將其統治力延伸到國外”。
韓國《朝鮮日報》10日說,美越兩個昔日的冷戰敵國能在今年進入蜜月期,完全是因為越南在島嶼爭端上與中國對立,而美國試圖牽制中國在南海的勢力擴張,兩者利害關系重現吻合。法新社10日援引越南國防部一名消息人士的話說,美國軍艦出現在越南港口對越南來說具有重要戰略意義,中國的領土雄心已令越南不安。
“中國會統治世界嗎?”這個許多中國人想都沒想過的問題在西方輿論場卻是個嚴肅的話題,英國《衛報》網站甚至為它開辟專門的討論區。英國學者馬丁·雅克所著的《當中國統治世界》一書則成為這一討論的催化劑。既然如此,為何《新聞周刊》要強調中國還沒有能力統治世界?中國國防大學教授韓旭東說,我們這個世界根本沒有也不應該有哪個國家成為統治者,《新聞周刊》的本意就是想為美國繼續稱霸世界找借口。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所副所長倪峰認為,在金融危機之后,中國上升美國衰落的勢頭令美國人心態有些失衡,一些人開始幻想美國會被中國超過,《新聞周刊》的文章似乎是想給焦慮的美國人吃一粒寬心丸。
南海沒有美國一意孤行的空間
10日,英國《金融時報》刊登了這樣一幅漫畫:中美正在進行一場乒乓球比賽,而球桌就是南海。該報題為“南海的權力博弈”的文章說,美國國務卿希拉里插手南海問題的講話再清楚不過地彰顯了一場決定亞洲未來數十年的外交斗爭——中美對主導權的爭奪。文章懷疑希拉里在南海問題上給北京下了一個套:倘若中國以地區強國的面貌阻止美國插手其后院,就有可能將警惕的鄰國推向美國陣營。
10日,菲律賓媒體對于該國外長羅慕洛此前一天宣稱“南海談判不需要美國介人”的表態給予了很低調的報道。馬尼拉雅典耀大學教授林智聰對《環球時報》說,此前在東盟地區論壇上,一些東盟國家提出南海問題已激怒了中國,討了美國歡心,但這些國家清楚,除在軍事與安全方面,美國不能給它們更多援助,而東盟國家在經貿上越來越依賴中國,因此不能一味刺激中國。菲外長的表態既是基于上述考慮,也是為了向國際社會表明,菲律賓不是美國的馬前卒。
就在羅慕洛表態當天,馬來西亞《新海峽時報》刊登了一篇該國戰略與國際研究所主席莫哈默德·喬哈爾·哈桑寫的文章。哈桑在文中呼吁各方保持冷靜,以讓南海恢復平靜。文章說,美國在南海是受歡迎的,但華盛頓不能太興高采烈地插手地區事務,這樣做只會制造麻煩,而非解決問題。韓旭東說,面對大國博弈,東南亞國家的心態不太可能一邊倒,對于美國在南海過分插手,東南亞國家還是有所警惕,這說明在南海,美國沒有一意孤行的空間。(來源:環球時報)